欺凌是一个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和成长的问题,帮助孩子应对校园欺凌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预防阶段
- 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
- 良好的社交技能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减少被欺凌的可能性,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教孩子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倾听他人、分享、合作以及解决冲突,在角色扮演中,模拟孩子在学校可能遇到的社交场景,如与同学发生分歧时,让孩子练习用温和的语气说“我觉得我们可以这样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直接争吵或动手。
- 鼓励孩子参加团队活动,像足球比赛、小组手工制作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能够学会与不同性格的同学协作,理解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增强自身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
-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 自信的孩子往往更有力量抵御欺凌,家长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当孩子画出一幅画或者写出一篇作文时,具体地表扬孩子的创意、努力等方面。“你这幅画的色彩搭配真有想法,而且构图也很合理,你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吧。”
- 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挑战机会,让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建立自信,让孩子参加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竞赛活动,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时,自信心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要教导孩子正确看待失败,让他们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避免孩子因为挫折而失去自信。
- 加强家校沟通
- 家长要和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定期参加家长会,与老师交流孩子在学习、社交等方面的表现,家长可以询问老师:“我的孩子在班级里和其他同学相处得怎么样?有没有出现什么小摩擦?”
- 老师也应该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可能面临的欺凌风险或者异常行为,如果发现某个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或者不愿意上学,老师要第一时间和家长沟通,共同商讨对策。
应对阶段
- 鼓励孩子勇敢说出来
- 当孩子遭遇校园欺凌后,要让他们知道说出来是正确的选择,家长和老师要营造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让孩子敢于倾诉,家长可以和孩子说:“宝贝,如果你在学校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比如有人欺负你,你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帮你。”
- 当孩子说出来后,要认真倾听,不要打断或者急于下判断,用温和的语气询问细节,如“他是怎么欺负你的?当时还有谁在场?”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同时也能更全面地了解情况。
- 教导孩子应对策略
- 如果遇到言语欺凌,要教孩子学会忽视,当有同学对孩子进行辱骂时,让孩子尽量不要理会,因为对方的目的就是引起孩子的注意,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欺凌者可能会觉得无趣而停止,要教孩子用坚定的语气回应一些带有侮辱性的言语,如“请你不要这样说我,我很不喜欢。”
- 面对身体欺凌,要教孩子尽量避开,避免正面冲突,如果无法避开,要教孩子保护好自己的头部、腹部等重要部位,并且要让孩子知道,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大声呼救,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教孩子在被欺负时可以喊“老师来了”或者“救命啊”,让欺凌者有所忌惮。
- 对于社交欺凌,如孤立孩子等情况,要鼓励孩子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可以让孩子主动参加一些兴趣小组,在那里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要教导孩子不要过分在意那些故意孤立他们的人,把精力放在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上。
- 帮助孩子记录证据
如果欺凌情况比较严重,要让孩子学会记录证据,这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详细信息,可以让孩子准备一个小本子,每次遭遇欺凌后,马上把相关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些证据在后续处理问题时可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向学校举报或者寻求法律帮助。
事后恢复阶段
- 关注孩子的心理创伤
- 孩子在经历校园欺凌后,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发现孩子情绪低落或者行为异常,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孩子原本很开朗,经历欺凌后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出门,这可能是心理受到创伤的信号。
- 可以通过一些轻松的活动来缓解孩子的压力,如一起看电影、做户外运动等,在活动过程中,和孩子聊聊开心的事情,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逐渐走出心理阴影。
- 协助孩子解决问题
- 如果欺凌事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家长要积极协助孩子向学校反映情况,和学校一起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比如对欺凌者进行批评教育、安排心理辅导等,要关注问题解决后的后续情况,确保欺凌行为不再发生。
- 对于受到严重伤害的孩子,可能需要考虑转学等措施,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安全的学习环境,但在转学之前,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和他们商量,避免给孩子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