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中,掌握一些答题公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更高效地回答问题,以下从不同题型为你详细介绍:
字词解释题
- 公式:本义 + 引申义 + 语境义 + 例句辅助
- 解释:先明确字词原本的意义,很多文言字词有丰富的引申义,结合文章具体语境分析其在此处的确切含义,若有字词在课内学过且意义相同或相近,可列举课内例句辅助理解,让解释更清晰,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义是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驻军、驻扎,在古汉语中,“军”有多种含义,如“军队”“军事行动”等,在该句中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刘邦带领军队驻扎在霸上,军”解释为“驻军”,又如“沛公欲王关中”的“王”,本义是君主,在这里活用为动词,称王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课内学过的“秦王扫六合”中的“王”来辅助理解,都是与君主相关的含义,只不过一个作名词,一个作动词。
句子翻译题
- 公式:逐字翻译 + 调整语序 + 补充省略 + 润色语句
- 解释: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词按照其常见义进行翻译,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古汉语中存在大量倒装句,如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等,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语序调整,有些句子成分省略,要根据上下文补充完整,使句意通顺,最后将翻译后的语句适当润色,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利爪牙”“强筋骨”,逐字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再润色一下就是“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骨”。
文意理解题
- 公式:定位原文 + 关键语句分析 + 概括归纳 + 联系主旨
- 解释:首先依据题目要求在文中准确找到对应的段落或语句,仔细研读这些关键语句,分析其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信息,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归纳,提炼出核心要点,同时要将其与文章的主旨相联系,因为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为了表达特定的主旨思想,例如问文中某个人物的行为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先在文中找出描写该人物行为的语句,如“屠惧,投以骨”,分析“惧”这个神态和“投以骨”这个动作,概括出屠户胆小、想妥协的特点,再联系文章主旨,可能是为了表现狼的贪婪和屠户从害怕到勇敢转变的过程,从而更全面理解人物性格。
内容概括题
- 公式:要素提取(人物 + 事件 + 时间 + 地点)+ 分层梳理 + 合并同类
- 解释:从文中提取关键要素,明确主要人物是谁,做了什么事,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可将内容按段落或情节分成若干层次,分别概括每层的主要意思,然后将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合并,使概括更加简洁准确,比如概括《桃花源记》的内容,先提取要素,渔人(人物)在晋太元中(时间)于桃花源(地点)的奇遇,分层梳理,第一层渔人发现桃花源,第二层在桃花源做客,第三层离开桃花源后试图再次寻找却不得,合并同类,概括为渔人在晋太元中偶然进入桃花源,受到热情款待,离开后再也找不到这个地方。
主旨把握题
- 公式 + 关注首尾 + 提炼人物品质或事件意义 + 综合归纳
- 解释往往暗示文章主旨,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文章开头可能点明写作缘由或引出主题,结尾常总结全文、升华主旨,要重点关注,通过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品质或事件所蕴含的意义来挖掘主旨,爱莲说》,从标题看是谈论对莲花的喜爱,开头引出人们对牡丹、菊花的不同喜好,结尾强调自己对莲花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