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小升初数学押题卷
数与代数
(一)整数与小数
- 整数的认识与运算
- 像 -3、0、5 这样的数叫做整数,整数包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
- 加法运算: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5) + (-3) = -8;5 + (-3) = 2。
- 减法运算: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如:7 - 3 = 7 + (-3) = 4;(-5) - (-2) = (-5) + 2 = -3。
- 乘法运算: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3) = 6;2×(-3) = -6。
- 除法运算: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如:6÷(-2) = 6×(-1/2) = -3。
-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 0.1、0.01、0.001……
- 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0.3 = 0.30 = 0.300。
-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10 倍、100 倍、1000 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二)分数
- 分数的意义
-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 4 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写作 1/4。
- 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如 2/3 的分数单位是 1/3。
-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 = 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 0),3÷4 = 3/4。
-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2/3 = (2×2)/(3×2) = 4/6。
- 分数的运算
- 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1/2 + 1/3 = 3/6 + 2/6 = 5/6;5/6 - 1/3 = 5/6 - 2/6 = 3/6 = 1/2。
- 分数乘法: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2/3×3/4 = (2×3)/(3×4) = 6/12 = 1/2。
- 分数除法:除以一个不为零的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如:3/4÷2/3 = 3/4×3/2 = 9/8。
(三)百分数
-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 百分数表示每一百份中的份数,符号为“%”,50%表示 50/100,读作百分之五十。
-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 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 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25% = 0.25。
- 小数化成百分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如:0.75 = 75%。
-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45% = 45/100 = 9/20。
- 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如:1/3 ≈ 0.333 = 33.3%。
- 百分数的应用
- 折扣问题: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一件商品打八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 80%出售。
- 利率问题:利息 = 本金×利率×时间,如:存入银行 1000 元,年利率为 3%,存期为一年,利息为 1000×3%×1 = 30 元。
- 成数问题:“几成”就是十分之几,改写成百分数就是百分之几十,今年的粮食产量比去年增产二成,就是今年的粮食产量是去年的 120%。
空间与图形
(一)平面图形的认识
- 直线、射线和线段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向两端无限延伸。 |图形名称|端点个数|能否度量| |---|---|---| |直线|0|否| |射线|1|否| |线段|2|是|
- 角
-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 角的分类:小于 90°的角是锐角;等于 90°的角是直角;大于 90°而小于 180°的角是钝角;等于 180°的角是平角;等于 360°的角是周角。
- 角的度量: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
- 三角形
-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
- 三角形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 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是 60°)。
-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1 = 50°,∠2 = 60°,3 = 180° - 50° - 60° = 70°。
- 四边形
- 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四个顶点、四条边和四个角。
- 常见的四边形有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 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 梯形的特征: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二)立体图形的认识
- 长方体和正方体
- 长方体有 6 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 12 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 8 个顶点。
- 正方体有 6 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有 12 条棱,长度都相等;有 8 个顶点。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 = (长×宽 + 长×高 + 宽×高)×2;正方体表面积 = 边长×边长×6。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体积 = 长×宽×高;正方体体积 = 边长×边长×边长,一个长方体长 5 厘米,宽 3 厘米,高 4 厘米,它的表面积是(5×3 + 5×4 + 3×4)×2 = 94 平方厘米,体积是 5×3×4 = 60 立方厘米。
- 圆柱和圆锥
- 圆柱有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 圆锥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圆锥的高是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高;圆柱的表面积 = 侧面积 + 底面积×2;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 3 厘米,高是 5 厘米,它的侧面积是 2×3.14×3×5 = 94.2 平方厘米,表面积是 94.2 + 3.14×3²×2 = 150.72 平方厘米,体积是 3.14×3²×5 = 141.3 立方厘米。
- 圆锥的体积 = 底面积×高÷3,如: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是 2 厘米,高是 3 厘米,它的体积是 3.14×2²×3÷3 = 12.56 立方厘米。
统计与概率
(一)统计
-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收集数据的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等,要了解班级同学的身高情况,可以通过测量每个同学的身高来收集数据。
- 整理数据时,可以用表格、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方式,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 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数据 1、2、3、4、5 的平均数是(1 + 2 + 3 + 4 + 5)÷5 = 3。
-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数据 1、2、3、4、5 的中位数是 3;数据 1、2、3、4、5、6 的中位数是(3 + 4)÷2 = 3.5。
-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数据 1、2、2、3、4 的众数是 2。
(二)概率
- 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 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太阳从东方升起。
- 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如:公鸡下蛋。
- 不确定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 可能性的大小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如果一个事件有 n 种可能的结果,其中某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 m 种,那么这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就是 m÷n,抛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出现点数为 3 的可能性是 1÷6 = 1/6。
综合应用
(一)行程问题
- 基本公式
- 路程 = 速度×时间;速度 = 路程÷时间;时间 = 路程÷速度。
-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 60 千米的速度行驶,行驶了 3 小时,那么行驶的路程是 60×3 = 180 千米。
- 相遇问题
相遇时间 = 总路程÷(甲速 + 乙速),两地相距 300 千米,甲车速度是每小时 40 千米,乙车速度是每小时 60 千米,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间是 300÷(40 + 60) = 3 小时。
- 追及问题
追及时间 = 路程差÷速度差,如:甲车速度是每小时 50 千米,乙车速度是每小时 40 千米,甲车在乙车前 30 千米处,两车同时向同一方向出发,甲车追上乙车的时间是 30÷(50 - 40) = 3 小时。
(二)工程问题
- 基本概念
- 把一项工程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 =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 =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总量 =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 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 10 天完成,那么甲的工作效率是 1÷10 = 1/10。
- 合作问题
合作效率 = 甲效 + 乙效……,完成时间 = 1÷合作效率,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 10 天,乙单独做需要 15 天,两人合作需要的天数是 1÷(1/10 + 1/15) = 6 天。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1/4,第二天看了全书的 2/5,还剩 42页没看,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解答:设这本书一共有 x 页,根据题意,第一天看了 x/4 页,第二天看了(2/5)x 页,剩下的页数为 x - x/4 - (2/5)x = x - (5x/20 + 8x/20) = x - (13x/20) = (7x/20)页,因为还剩 42页没看,所以可列方程(7x/20) = 42,解得 x = 42×(20/7) = 120,答: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