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概括类题目
(一)概括主要内容
- 要素归纳法:明确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按照这个顺序将这些要素连缀成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间是1945年5月,地点是隆化城的战斗前线,人物是董存瑞,起因是部队冲锋受阻,暗堡火力凶猛,经过是董存瑞请求炸暗堡并做好准备,结果是他舍身炸毁暗堡,所以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945 年 5 月,在隆化城的战斗前线,董存瑞为了给部队开辟前进道路,在战友的掩护下,舍身炸毁了敌人的暗堡。
- 段意合并法: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将它们合并起来,就能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注意合并时要去粗存精,去掉重复、次要的内容,保留主要情节,比如一篇文章分别写了“我”早上迟到被老师批评,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觉得饭菜难吃,下午参加运动会为班级争光,概括段意后合并,主要内容就是:“我”一天中经历了早上迟到被老师批评、中午在学校吃难吃的饭菜以及下午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的事情。
(二)概括中心思想
- 法:有些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中心思想,如《一定要争气》表达了要努力上进、不甘落后的决心;《全神贯注》则强调做事要专注认真,看到这类标题,就可以围绕它去思考文章的中心。
- 关键语句法:文中开头、结尾或者中间的议论抒情句往往蕴含着中心思想,桂林山水》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都表达出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 人物事件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行为、品质以及所做的事情,来总结中心思想,司马光》,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聪明机智、冷静果断,文章中心就是赞扬像司马光这样遇事沉着、善于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品质。
理解词句类题目
(一)词语理解
- 联系上下文法: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通常与上下文紧密相关,他小心翼翼地捧着那个易碎的花瓶”,“小心翼翼”结合后面“易碎的花瓶”可知是形容动作极其小心,不敢疏忽。
- 拆字组词法:对于一些生僻或难以理解的词语,可以拆开字来组词,帮助理解,如“徘徊”,可拆成“徘”和“徊”,分别组词“徘回”“来回”,大致能猜出是来回走动、犹豫不决的意思。
- 近反义词法:找出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能辅助理解词义,像“寂静”的近义词是“安静”,反义词是“喧闹”,由此可知“寂静”是没有声音、很安静的意思。
(二)句子理解
- 抓关键词语法:找出句子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分析它们对表达情感、描绘场景的作用,如“他猛地站起来,冲向门外”,“猛地”“冲”生动地表现出人物急切的心情。
- 修辞手法分析法:如果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要先点明修辞,再结合语境说作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将瀑布的壮观景象夸大,突出瀑布又长又急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瀑布的惊叹。
- 联系生活实际法:把句子内容与生活中类似的场景、感受联系起来理解,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联系日常学习中浪费时间后的懊悔、抓紧时间完成任务的高效等经历,就能体会这句话是告诫人们时间宝贵,要珍惜时间。
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
- 从人物外貌描写分析:外貌描写包括容貌、衣着、神情等,能反映人物身份、性格特点,少年闰土》中“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勾勒出一个健康、淳朴的农村少年形象。
- 从人物语言描写分析:人物说的话体现了其性格、思想,如《晏子使楚》中晏子面对楚王的刁难,巧妙回击的话语,展现出他的机智善辩、不卑不亢。
- 从人物动作描写分析:动作细节往往暴露人物内心,像《守株待兔》里农夫“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通过“释”“守”等动作,看出他懒惰、侥幸的心理。
- 从人物心理描写分析:直接的心理描写能让我们洞悉人物想法,如《凡卡》中凡卡回忆爷爷时内心的憧憬,写信时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淋漓尽致地展现他对当下悲惨生活的厌倦,渴望回到爷爷身边。
标点符号作用类题目
(一)句号
表示一句话的结束,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使语义完整停顿,今天的天气真好。”(《赵州桥》课文例句),平缓陈述事实,让语句告一段落。
(二)问号
用在疑问句结尾,有疑惑、询问之意,如“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雷锋日记》片段)引发思考,凸显句子的疑问语气。
(三)感叹号
置于感叹句末,强化情感表达,或喜或悲或惊,像“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小学语文课本语句)强烈抒发对画面的喜爱之情。
(四)逗号
停顿时间短,分隔句子内部成分,让语句层次分明,如“春天,东风来了,花儿开了。”依次交代季节、现象,条理清晰。
(五)分号
用于并列分句之间,比逗号停顿稍长,常是内容关联紧密但结构独立的句子分隔,如“蜜蜂靠嗅觉找花;鱼儿靠尾巴游动;鸟儿靠翅膀飞翔。”区分不同生物特性描述,又体现共性列举。
(六)冒号
提示下文,用于引出解释、说明、列举等内容,我有很多朋友:小明、小红、小刚……”开启对朋友的具体介绍,有总领之效。
(七)引号
- 直接引用话语,如“他说:‘我要努力学习。’”忠实记录原话。
- 特殊含义强调,像“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赋予词语别样讽刺意味,区别于常规理解。
(八)破折号
- 解释说明,如“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补充说明前面时间特定称谓。
- 话题转折,“我本来不想去——不过后来还是决定去了。”打破前文意愿,开启新走向。
- 声音延长,“呜——火车缓缓驶出站台。”模拟汽笛音效,增强现场感。
(九)省略号省略,“花园里的花真多:牡丹、玫瑰、菊花……应有尽有。”省去繁花列举,表意未尽。
话语断续,“我……我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体现人物忐忑、支吾心理状态。
写作手法分析类题目
(一)修辞手法
- 比喻: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形象生动,如“荷叶像碧绿的大圆盘”,将荷叶比作圆盘,直观展现荷叶形状、颜色,使画面鲜活。
- 拟人:赋予非人物以人的特征。“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唱歌”,小鸟似人般欢唱,增添活泼氛围,饱含喜爱之情。
- 夸张:有意夸大或缩小事物。“飞流直下三千尺”,极言瀑布之长、水流之急,冲击力强,突出景观壮美。
- 排比:三个及以上结构相似句子排列,增强气势、节奏感。“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层层递进,强调爱心伟大。
(二)表现手法
- 对比:把两种相反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方面并列,突出差异,如《穷人》中桑娜一家困苦与西蒙家凄凉对比,更显桑娜善良。
- 衬托:分正衬与反衬,用相似或相反事物陪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潭水深衬友情更深,是反衬手法,强化情感。
- 象征: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概念,梅花象征坚韧不拔,松树象征顽强生命力,文人常借它们抒怀,寓意深远。
问题与解答
问题:阅读短文《秋天的田野》,回答下面问题。
- 文中第三段描写了田野里的哪些农作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田野的喜爱之情?请举例说明。
解答:
- 文中第三段描写的农作物有稻子、高粱、棉花,稻子的特点是金黄的,像金色的海洋,说明丰收且面积广;高粱的特点是红着脸笑了,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高粱成熟时的颜色鲜艳;棉花的特点是雪白雪白的,如同天上的云朵,突出棉花洁白、蓬松。
- 从以下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田野的喜爱之情:一是对田野景色的细致描写,如“清晨,漫步田间小路,眺望远方那片金黄的稻子,微风拂过,稻浪翻滚,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用优美的笔触描绘稻田美景,流露喜爱;二是运用比喻、拟人修辞,像把棉花比作云朵,高粱“红着脸笑了”,赋予农作物人的神态情感,饱含喜爱;三是结尾直接抒情“啊,秋天的田野,你是如此迷人,让我沉醉其中”,直白表达对秋天田野的痴迷眷恋。 类型 | 答题要点 | 示例 | |---|---|---| | 概括主要内容 | 要素归纳、段意合并 |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1945 年 5 月,在隆化城战斗前线,董存瑞为部队冲锋炸暗堡 | | 概括中心思想 | 分析标题、抓关键语句、析人物事件 | 《桂林山水》:标题及首尾语句凸显对桂林山水的喜爱赞美 | | 词语理解 | 联系上下文、拆字组词、近反义词 | “徘徊”:拆字组词猜出是来回走动、犹豫 | | 句子理解 | 抓关键词、修辞分析、联系生活 | “飞流直下三千尺”:夸张修辞突出瀑布壮观 | | 人物形象分析 |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切入 | 《少年闰土》:圆脸、小毡帽、银项圈显淳朴农村少年形象 | | 标点符号作用 | 依据符号特性阐释 | 冒号:“我有很多朋友:……”开启列举 | | 写作手法分析 | 修辞、表现手法辨析 | 《穷人》:对比桑娜家与西蒙家突出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