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学习与答题过程中,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模板对于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阐述不同题型的答题模板及应用要点,帮助同学们在面对各类现代文阅读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
概括题
概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提炼能力,常见的有概括情节、概括人物形象、概括主旨等。
-
概括情节
- 答题模板: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的格式,依次梳理文章中的主要事件,注意事件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可以先将文章分为若干个段落层次,然后分别概括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最后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形成对全文情节的概括,在概括小说情节时,要明确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阶段的关键事件。
- 应用示例:如《祝福》中,可概括为在鲁镇这个封建礼教盛行的地方,祥林嫂经历了丈夫死亡、被迫再嫁、丧夫失子等一系列悲惨遭遇,最终在人们的冷漠和歧视中死去。
-
概括人物形象
- 答题模板: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以及人物所做的事件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然后用简洁准确的词语进行概括,一般可以先概括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再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概括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时,可以说“他是一个[性格特点]的人,从[具体事例]中可以看出”。
- 应用示例: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形象可以概括为敏感细腻、聪慧伶俐、体弱多病且富有反抗精神,从她初入贾府时的小心翼翼、对周围环境的敏锐观察以及与贾母等人的对话中,都能看出她的敏感和聪慧;而她对贾雨村的不屑以及对封建礼教的些许反抗,则体现了她的反抗精神。
-
概括主旨
- 答题模板:通常可以从文章的内容、情感、思想等方面进行总结,一般采用“本文通过[具体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思想]”的格式,在概括主旨时,要注意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情节上,有些文章的主旨可能比较含蓄,需要通过对文中关键语句、意象等的分析来领悟。
- 应用示例:如《荷塘月色》通过描绘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苦闷。
理解题
理解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中词句含义、段落作用、写作手法等的理解能力。
-
理解词语含义
- 答题模板: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包括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可以联系上下文,找出与该词语相关的情节、人物情感或主题等方面的线索,从而准确把握其内涵。“这个词在文中表面上是指[本义],实际上是指[语境义],它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或文章的主题]”。
- 应用示例:在《祝福》中,“祝福”一词,本义是指在旧时年末或节日,人们祈求上天赐予幸福和好运的仪式,但在文中,它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祥林嫂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死去,更凸显出她的悲惨命运和社会的冷漠。
-
理解句子含义
- 答题模板: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要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文化背景等,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如果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要先指出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和所蕴含的情感或思想。“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句子的深层含义],它不仅[表面意思],更[深层情感或主题]”。
- 应用示例:在《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壮美绚丽的秋景图,从深层含义来看,它既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浑壮阔,又暗示了作者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理解段落作用
- 答题模板: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要说明段落所写的具体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与文章主旨、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关系;结构上,要考虑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如开头段可能有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奠定基调等作用,中间段可能有承上启下、过渡衔接等作用,结尾段可能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呼应开头等作用。“这段文字在内容上[阐述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人物形象或主旨];在结构上,起到了[具体结构作用]的作用”。
- 应用示例: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第二部分回忆刘和珍的事迹,这一段落在内容上详细叙述了刘和珍的英勇事迹和她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突出了她的进步思想和反抗精神;在结构上,起到了承接上文对刘和珍的初步介绍,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的作用。
赏析题
赏析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语言特色、艺术手法、形象塑造等方面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
赏析语言特色
- 答题模板:先概括语言的特点,如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幽默风趣、含蓄深沉等,然后结合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达到这种效果的。“本文的语言具有[语言特点]的特点,如[具体词句],它通过[语言运用的具体方式],生动地表现了[内容或情感]”。
- 应用示例:朱自清的《春》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果树开花的状态写得栩栩如生,仿佛它们像一群活泼的孩子在争着展示自己的美丽,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百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景象。
-
赏析艺术手法
- 答题模板:先指出文章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如对比、衬托、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些手法是如何运用的,以及它们对表现文章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艺术手法],如[具体例子],通过[手法的运用方式],突出了[人物形象或主旨],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 应用示例:在《项链》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玛蒂尔德在参加舞会前的期待和兴奋与舞会后的失落和痛苦形成对比,她对奢华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贫困形成对比,通过这些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虚伪。
-
赏析人物形象塑造
- 答题模板:分析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运用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以及这些方法对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作用,可以结合具体的情节和细节进行分析,说明人物形象的鲜明特点和典型意义。“作者在塑造[人物姓名]这一形象时,运用了[描写方法],如[具体例子],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对主题的作用]”。
- 应用示例:在《守财奴》中,作者通过对葛朗台的外貌描写,如“他的相貌显出他出身微贱,但他的举止却装得像个退休的大法官”,以及他的语言描写,如“金子?可以啊!”等,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贪婪、吝啬、视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对葛朗台的性格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人性的扭曲。
探究题
探究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深入思考和拓展延伸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分析。
-
探究文章的主题
- 答题模板:首先明确文章的表面主题,然后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等因素,深入挖掘文章的深层主题和隐含意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社会、人性、文化等,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本文表面上是在写[表面主题],但实际上还蕴含着[深层主题],从[角度]来看,它反映了[社会现象或人性问题],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 应用示例:在鲁迅的《药》中,表面主题是讲述华老栓一家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的故事,但深层主题则是对辛亥革命的反思和对国民性的批判,从社会角度来看,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愚昧和落后,民众的麻木不仁;从人性角度来看,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悲哀。
-
探究人物的命运和形象
- 答题模板:分析人物的命运走向及其原因,探讨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和社会价值,可以结合文本中的情节和细节,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人物姓名]的命运是[命运走向],这是由[原因分析]造成的,他的形象具有[典型意义],代表了[一类人],反映了[社会问题]”。
- 应用示例: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命运是从一位勤劳、善良、怀揣梦想的年轻车夫逐渐堕落为一个自私、懒惰、麻木的行尸走肉,这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处的黑暗的社会环境,如军阀混战、阶级压迫等;另一方面也是他自身性格的弱点,如过于天真、软弱等导致的,祥子的形象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他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数底层人民的命运,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和残酷。
-
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创新之处
- 答题模板:分析文章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叙事结构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和创新点,以及这些特色对作品的影响和价值,可以与其他同类作品进行比较,突出本文的优势和特色。“本文在艺术特色上具有[独特之处],如[具体表现],这与传统的[同类作品特点]有所不同,这种创新使得文章[产生的效果和价值]”。
- 应用示例:余华的《活着》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一种平实而又富有力量的方式,以福贵的一生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了他的种种遭遇,这种叙事方式与传统的小说叙事不同,没有过多的曲折和悬念,但却以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无奈,这种创新的叙事结构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答题需要同学们在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答题模板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和灵活运用,要注意平时的阅读积累和审美素养的培养,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在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