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社交依赖症解决方法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社交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部分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出现了“网络社交依赖症”,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还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大学生网络社交依赖症的表现、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大学生网络社交依赖症的表现
(一)过度关注线上动态
表现 |
详情 |
频繁刷新社交平台 |
每隔几分钟甚至更短时间就要查看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生怕错过任何一条消息或动态更新。 |
长时间沉浸于虚拟社交 |
花费大量时间在聊天群组、朋友圈点赞评论,或是参与线上讨论,以至于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社交和娱乐活动。 |
(二)现实社交能力弱化
表现 |
详情 |
面对面交流障碍 |
在与现实中的同学、老师交流时,出现表达不流畅、眼神回避、紧张不安等情况,习惯了线上文字交流的简洁直接,难以适应面对面沟通的复杂性和即时性。 |
社交圈子狭窄化 |
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减少,社交圈子逐渐局限于网络上的熟人,而与身边同学的关系变得疏远,难以建立新的深层次人际关系。 |
(三)情绪受网络社交左右
表现 |
详情 |
因网络评价波动情绪 |
一条负面的评论或点赞数的多少能极大地影响心情,若发布的动态没有得到预期的关注和认可,会产生焦虑、失落等情绪;反之,过度追求高点赞、好评,形成虚荣心理。 |
依赖网络社交缓解情绪 |
遇到烦恼或压力时,第一时间不是向身边的亲友倾诉,而是通过网络向陌生人倾诉或在社交平台上发泄,将网络社交作为唯一的情绪出口,进一步加剧对网络的依赖。 |
大学生网络社交依赖症的成因
(一)个人心理因素
成因 |
详情 |
孤独感与归属感缺失 |
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大学,部分学生在融入新集体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孤独感,网络社交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社交避风港”,能在虚拟世界中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获得归属感,从而沉迷其中。 |
自我认同需求 |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关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点赞、评论等功能恰好满足了他们展示自我、寻求肯定的心理需求,为了获得更多正面反馈,不断发布动态、参与互动,逐渐形成依赖。 |
(二)网络环境特点
成因 |
详情 |
便捷性与即时性 |
网络社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能与他人联系,无论是在课间休息、排队吃饭还是睡前,只需打开手机,就能瞬间进入社交场景,这种便捷让大学生不知不觉地将大量碎片化时间投入到网络社交中。 |
丰富性与趣味性 |
社交平台拥有多样化的功能,如有趣的短视频、吸引人的小游戏、各种话题讨论群组等,不断刺激着大学生的感官,使他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满足了他们探索新鲜事物和娱乐消遣的需求。 |
(三)现实社交压力
成因 |
详情 |
学业竞争压力 |
大学课程难度增加,学业竞争激烈,部分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时,选择逃避到网络社交中寻求放松和安慰,将网络社交作为一种暂时忘却现实烦恼的方式。 |
人际交往复杂 |
大学校园里的人际关系相对复杂,涉及不同性格、背景的同学,处理人际关系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精力,相比之下,网络社交显得更加轻松简单,无需直面复杂的人际冲突和矛盾,导致一些学生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建立关系。 |
解决方法
(一)自我认知与调节
- 反思社交行为:定期进行自我反思,记录每天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以及主要活动内容,分析自己对网络社交的依赖程度和背后的原因,意识到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对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 设定合理目标:根据自我反思的结果,制定合理的网络社交使用计划,规定每天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间上限,逐步减少无意义的刷屏和闲聊时间,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运动和兴趣爱好上。
- 培养现实兴趣:积极参加各种线下社团活动、学术讲座、体育比赛等,发掘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兴趣爱好,通过实际行动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降低对网络社交的依赖,加入摄影社团,用镜头记录校园生活的美好瞬间,在真实的创作和交流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提升现实社交能力
- 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克服内心的恐惧和羞涩,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交活动,如迎新晚会、班级聚会、志愿者服务等,在活动中,积极与他人交流互动,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逐渐扩大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子。
- 学习社交礼仪与技巧: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社交礼仪培训课程或向社交能力强的同学请教,学习在不同场合下的社交礼仪和沟通技巧,如如何开场白、如何保持对话的流畅性、如何倾听他人等,提升自己在现实社交中的自信心和舒适度。
- 建立深度人际关系:在拓展社交圈子的基础上,注重与少数几位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定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共同成长进步,这种深度的人际关系能够给予大学生真正的情感支持和归属感,减少对网络社交的依赖。
(三)优化网络社交使用
- 清理社交账号:定期清理社交平台上的好友列表,取消关注一些无关紧要或负面情绪较多的账号,保留真正对自己有价值、能够带来正能量的联系人和信息源,营造一个简洁、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
- 调整隐私设置:合理设置社交平台的隐私权限,避免个人信息过度暴露,减少因担心隐私泄露而产生的焦虑情绪,限制某些功能的使用,如关闭朋友圈的点赞提醒、退出不必要的群组消息通知等,降低网络社交对自己的干扰。
- 利用网络社交助力现实生活:将网络社交作为一种工具,为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通过专业相关的社群交流学习经验、获取学习资料;利用社交网络组织线下的学习小组或实践活动,实现线上线下社交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社交的积极作用。
(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 家庭教育引导:家长要关注孩子在大学期间的网络社交情况,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与需求,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建议,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减少因孤独感而对网络社交的依赖。
- 学校教育干预: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开设相关课程或专题讲座,向学生普及网络社交依赖的危害、正确的网络社交观念和使用方法,以及应对现实社交问题的技巧和策略,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实社交机会和平台,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 社会支持体系: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网络平台运营商要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媒体应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宣传适度网络社交的理念和方法,树立正确的网络社交榜样,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交观。
大学生网络社交依赖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涉及到个人心理、网络环境、现实社交等多个方面,通过自我认知与调节、提升现实社交能力、优化网络社交使用以及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等综合措施,可以帮助大学生逐步摆脱网络社交依赖症,建立健康、平衡的社交模式,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实现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自身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行动,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也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引导,共同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