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讨好型人格”自救指南
认识讨好型人格
(一)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总是倾向于讨好他人,忽视自己感受和需求的人格特质,在大学校园里,这类同学往往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害怕拒绝别人,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纳,不断地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在小组作业中,明明自己有很好的想法,但因为担心提出来会被否定,或者怕别人说自己太强势,就选择默默附和他人,即使最终的方案并不完美,也不敢表达不同意见。
(二)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 | 具体表现 |
---|---|
家庭环境影响 | 从小被父母要求严格,只有听话、讨好才能得到关注和表扬,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孩子考试成绩好,父母就开心,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就会努力考出好成绩,不敢有丝毫懈怠,这种模式延续到大学,就可能变成对老师、同学的过度讨好。 |
学校教育因素 | 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更倾向于表扬乖巧、听话的学生,那些敢于表达不同意见的学生可能会受到批评,这使得一些同学为了成为“好学生”,学会了压抑自己,迎合他人。 |
自身心理因素 | 内心缺乏自信,对自己的价值不认可,觉得只有通过讨好别人,才能让自己显得有价值,害怕一旦不讨好,就会被人讨厌、孤立。 |
讨好型人格的表现及危害
(一)常见表现
- 不敢说“不”:无论是同学请帮忙代课、代写作业,还是社团活动的无理安排,都一律接受,哪怕自己已经忙得焦头烂额,也不敢拒绝,生怕拒绝了就会破坏关系。
- 过度在意评价:一门心思扑在别人的评价上,别人一句不经意的点评,都能在心里琢磨好久,要是得到一点负面评价,就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好。
- 委屈自己成全他人:聚餐时,大家都想吃什么菜,自己明明不喜欢,也憋着不说;出去玩,别人想去的地方,自己即便不感兴趣,也跟着去,把自己的喜好扔在一边。
(二)带来的危害
- 心理压力巨大:长期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 个人发展受限:因为总是迎合他人,没有精力去专注自己的成长,比如不敢争取奖学金、不敢参加真正感兴趣的竞赛,错失很多提升自我的机会。
- 人际关系虚假:这种讨好换来的关系往往很脆弱,别人可能只是利用你的顺从,而不是真心和你交朋友,一旦你哪天没能讨好到位,关系就会迅速破裂。
自救方法
(一)学会拒绝
- 明确自己的边界:列出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情清单,比如不合理的帮忙请求、侵犯个人权益的事,当遇到这些情况时,要清楚自己有说“不”的权利。
- 拒绝技巧练习:可以从一些小事情开始拒绝,比如同学借文具,如果你不想借,就说“我自己正要用呢,不好意思”,慢慢锻炼,让自己敢于拒绝,同时注意语气要坚定但不失礼貌。
(二)建立自信
- 挖掘自身优点:每天花 10 分钟回顾自己当天做得好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像课堂上回答对一个问题、帮了别人一个小忙,把这些写下来,时常看看,强化对自己的正面认知。
- 设定目标并实现:给自己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比如一个月内读完一本专业书籍、参加一个社团活动并担任某个角色,当你完成这些目标,自信心会逐渐提升。
(三)关注自身感受
- 情绪觉察:当遇到事情时,先停下来问问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愿意做还是勉强,比如有人邀请你参加不喜欢的活动,先感受下自己是想去还是出于讨好心态想去,再做决定。
- 自我关怀:像照顾好朋友一样照顾自己,累了就休息,喜欢的东西就去买,不开心了就找方式宣泄,把关注点从别人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
大学是成长蜕变的关键时期,讨好型人格的同学要勇敢地迈出自救步伐,拥抱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