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课后服务
“双减”政策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关注点,它不仅关乎学生课余时间的安排,更对教育生态的优化有着深远意义。
开展现状
(一)服务内容
- 作业辅导:帮助学生完成作业,解答学习中的疑问,巩固课堂知识,提升学习效果,例如数学作业中的难题讲解,语文作文的批改与指导等。
- 兴趣社团活动:涵盖艺术、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如绘画社团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造力,足球社团增强学生体质,机器人社团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
- 综合素质拓展:开展阅读分享、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
(二)师资来源
主要是学校在职教师,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能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部分学校也会邀请校外专业人士,如艺术家、运动员、科学家等参与,丰富师资队伍。
(三)参与情况
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后服务中发展兴趣、提升能力,但也有少数学生因个人兴趣或家庭原因参与度不高,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态度总体较为支持,认为有助于解决孩子课后无人看管的问题,且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面临问题
(一)课程设置方面单一**:部分学校课后服务课程集中在常见学科辅导和少数传统兴趣活动,缺乏多样性与创新性,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 缺乏体系: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影响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和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师资力量方面
- 数量不足:随着课后服务全面开展,教师工作量增加,现有师资难以满足需求,导致教师工作负担过重。
- 专业局限:校内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相对固定,在开展一些特殊兴趣课程时,可能缺乏相应专业能力,影响教学质量。
(三)资源保障方面
- 场地设施受限:学校场地和设施有限,难以满足多种课后服务活动的需求,如开展舞蹈、体操等活动时场地不足,限制了活动的开展规模和效果。
- 经费短缺:开展丰富的课后服务需要资金支持,包括器材购置、外聘教师费用等,但学校经费有限,影响了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解决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
- 调研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设多样化课程。
- 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课程资源,挖掘教师潜力,同时引入校外优质资源,如与周边博物馆、美术馆合作,开发特色课程。
- 构建体系: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建立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能力的渐进性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培训提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相关培训,提升教师在兴趣课程方面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 多元引进:鼓励学校聘请退休教师、社会专业人士、大学生志愿者等参与课后服务,补充师资力量,丰富教学内容。
- 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在绩效工资、职称评定等方面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适当倾斜,提高教师积极性。
(三)强化资源保障
- 场地规划:学校合理规划场地使用,充分利用教室、操场、功能室等空间,通过调整作息时间、错峰安排活动等方式,提高场地利用率。
- 经费筹措:政府加大对课后服务的财政投入,同时学校可以探索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如争取社会捐赠、与企业合作等,保障课后服务经费充足。
案例分析
(一)成功案例
某小学在“双减”政策下,积极优化课后服务,学校通过深入调研,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如书法、剪纸、古筝、编程等,邀请校外专家定期到校指导,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在师资方面,除了本校教师积极参与外,还招募了家长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协助教学,学校合理规划场地,利用教室角落、走廊等空间设置作品展示区,营造良好氛围,通过这些举措,学生参与度高,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家长满意度达90%以上。
(二)失败案例
另一所小学在开展课后服务时,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课程设置盲目跟风,开设了一些不受欢迎的课程,而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却因师资和场地限制无法开展,师资方面,仅依靠本校教师,且没有进行针对性培训,教师教学效果不佳,场地设施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导致课后服务混乱无序,学生参与积极性低,家长抱怨不断。
相关问题与解答
(一)问题
- 如何确保课后服务质量的稳定性?
- 怎样平衡不同年级、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课后服务需求?
- 如何有效监督校外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质量?
(二)解答
- 确保课后服务质量稳定性:建立完善的课后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服务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反馈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持续培训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工作积极性,保障资源的稳定投入,包括场地设施的维护更新、教材教具的供应等。
- 平衡不同学生需求: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分层分类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课程,对于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兴趣培养,高年级学生则注重拓展和提升,建立学生选课机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课程,实现个性化服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 监督校外机构服务质量:建立严格的校外机构准入制度,对其资质、师资、教学方案等进行严格审核,签订详细的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服务质量标准和考核办法,定期对校外机构的教学过程和成果进行检查评估,要求其定期提交教学报告和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建立退出机制,对于服务质量不达标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