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小升初数学押题卷
数与代数
(一)整数和小数
- 整数的认识与运算
- 整数包括正整数、0 和负整数。-3、0、5 等都是整数,在进行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符号,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较大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值,如:(-5) + (-3) = -8,5 + (-3) = 2。
- 整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如:3×4 表示 3 个 4 相加,结果是 12,整数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12÷3 = 4,表示 12 里面有 4 个 3。
- 小数的认识与运算
- 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0.5 表示十分之五,0.25 表示百分之二十五,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3.25 + 1.75 = 5.00。
- 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0.2×0.3 = 0.06,小数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如:1.5÷0.5 = 3。
(二)分数
-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如:$\frac{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2 份,取其中的 1 份,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frac{2}{3} = \frac{4}{6} = \frac{6}{9}$。
- 分数的运算
- 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相同分母的分数,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如:$\frac{1}{2}+\frac{1}{3} = \frac{3}{6}+\frac{2}{6} = \frac{5}{6}$。
- 分数乘法是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如:$\frac{2}{3}×\frac{3}{4} = \frac{6}{12} = \frac{1}{2}$,分数除法是甲数除以乙数(0 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如:$\frac{2}{3}÷\frac{4}{5} = \frac{2}{3}×\frac{5}{4} = \frac{10}{12} = \frac{5}{6}$。
(三)百分数
-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如:50%表示 50/100,读作百分之五十,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
- 百分数的应用
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如折扣问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 80%出售,打九五折就是按原价的 95%出售,又如利率问题,利息 = 本金×利率×时间,税后利息 = 本金×利率×时间×(1 - 税率)。
空间与图形
(一)平面图形
- 三角形
- 三角形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按边分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如: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两个角分别是 30°和 60°,那么第三个角就是 180° - 30° - 60° = 90°,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面积 = 底×高÷2,如:一个三角形的底是 6 厘米,高是 4 厘米,那么面积就是 6×4÷2 = 12 平方厘米。
- 四边形
- 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如:平行四边形 ABCD 中,AB∥CD,AD∥BC,∠A = ∠C,∠B = ∠D,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面积 = 底×高。
- 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上底 + 下底)×高÷2,如:一个梯形的上底是 3 厘米,下底是 5 厘米,高是 4 厘米,那么面积就是(3 + 5)×4÷2 = 16 平方厘米,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面积 = 长×宽,正方形面积 = 边长×边长。
(二)立体图形
- 长方体和正方体
- 长方体有 6 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 12 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 8 个顶点,正方体有 6 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有 12 条棱,长度都相等;有 8 个顶点,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长×宽 + 长×高 + 宽×高)×2,体积公式是:长×宽×高,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边长×边长×6,体积公式是:边长×边长×边长。
- 一个长方体长 5 厘米,宽 3 厘米,高 4 厘米,它的表面积就是(5×3 + 5×4 + 3×4)×2 = 94 平方厘米,体积就是 5×3×4 = 60 立方厘米,一个正方体棱长是 3 厘米,它的表面积就是 3×3×6 = 54 平方厘米,体积就是 3×3×3 = 27 立方厘米。
- 圆柱和圆锥
- 圆柱有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是:底面周长×高,表面积公式是:侧面积 + 底面积×2,体积公式是:底面积×高,如: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 2 厘米,高是 5 厘米,它的侧面积就是 2×3.14×2×5 = 62.8 平方厘米,表面积就是 62.8 + 3.14×2²×2 = 87.92 平方厘米,体积就是 3.14×2²×5 = 62.8 立方厘米。
- 圆锥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圆锥的体积公式是:$\frac{1}{3}$×底面积×高,如: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是 3 厘米,高是 4 厘米,它的体积就是 $\frac{1}{3}$×3.14×3²×4 = 37.68 立方厘米。
统计与概率
(一)统计
-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普查和抽样调查,普查是对全体对象进行全面调查,如全国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是从全体对象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如要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就可以采用抽样调查,整理数据可以用表格、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 某班要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学科,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后,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直观地展示喜欢各学科的人数。
-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 = 总数量÷总份数,如:一组数据 1、2、3、4、5 的平均数就是(1 + 2 + 3 + 4 + 5)÷5 = 3,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就是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数据个数是偶数,就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如:1、2、3、4、5 的中位数是 3;1、2、3、4、5、6 的中位数是(3 + 4)÷2 = 3.5,众数是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如:1、2、2、3、4 的众数是 2。
(二)概率
- 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必然事件是指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如太阳从东方升起,不可能事件是指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如公鸡下蛋,可能事件是指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如明天可能会下雨。
- 可能性的大小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如:一个骰子,掷出点数是 1 的可能性是$\frac{1}{6}$,掷出点数是偶数的可能性是$\frac{1}{2}$。
综合应用
- 行程问题
- 基本公式是:路程 = 速度×时间,速度 = 路程÷时间,时间 = 路程÷速度,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 60 千米的速度行驶,3 小时行驶的路程就是 60×3 = 180 千米,相遇问题中,相遇时间 = 总路程÷速度和;追及问题中,追及时间 = 路程差÷速度差。
- 甲、乙两人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A、B 两地相距 300 千米,甲的速度是每小时 40 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 60 千米,那么相遇时间就是 300÷(40 + 60) = 3 小时。
- 工程问题
- 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 =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 =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 10 天完成,那么甲的工作效率就是 $\frac{1}{10}$,合作问题中,合作效率 = 工作效率之和,合作时间 = 工作总量÷合作效率。
- 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 10 天,乙单独做需要 15 天,那么甲乙合作需要的时间就是 1÷($\frac{1}{10}+\frac{1}{15}$) = 6 天。
问题与解答
问题: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已知圆柱的体积是 30 立方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多少?
解答:因为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frac{1}{3}$,所以圆锥的体积是 $30×\frac{1}{3}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