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课后服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该政策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同时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在此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其质量与效果直接关系到“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
小学课后服务的现状
(一)服务内容方面
- 作业辅导:多数小学在课后服务中安排了作业辅导环节,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部分学校存在辅导形式单一、仅注重知识讲解而忽视学习方法指导的问题。
- 兴趣活动:一些学校开展了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如绘画、音乐、体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仍有不少学校受场地、师资等限制,兴趣活动的种类和质量有待提高,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
(二)师资力量方面
- 校内教师为主:目前小学课后服务的师资主要依赖校内教师,他们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外,还需承担课后服务工作,工作量较大,可能导致精力不足,影响服务质量。
- 专业特长教师缺乏: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兴趣活动,如书法、舞蹈等,校内教师可能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指导。
(三)家长参与度方面
- 部分家长积极参与:一些家长认识到课后服务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并参与到课后服务的管理和监督中,如参与课后服务课程的选择、提供志愿服务等。
- 部分家长存在误解:也有部分家长对课后服务的目的和内容理解不够准确,将其视为单纯的托管服务,对孩子在课后服务中的成长和收获关注不够。
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内容不够丰富
- 个性化不足: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统一,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 深度和广度有限:兴趣活动多停留在基础层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培训机会少:校内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相关培训较少,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缺乏专业指导,影响教学效果。
- 激励机制不完善: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影响课后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家校沟通与合作不够紧密
- 信息传递不及时:学校与家长之间在课后服务方面的信息沟通不够畅通,家长对课后服务的了解不够全面,无法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
- 协同育人效果不佳:家长在课后服务中的参与度较低,家校双方在学生教育方面的协同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优化策略
(一)丰富服务内容
- 开展多样化兴趣课程: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设丰富多样的兴趣课程,如科技制作、手工编织、朗诵表演等,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
- 实施分层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进行分层作业辅导,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巩固和学习方法指导,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组织专业培训:定期为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包括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 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对参与课后服务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
- 建立沟通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微信公众号、班级群等,及时向家长发布课后服务的相关信息,包括服务内容、时间安排、学生表现等,方便家长了解和监督。
- 鼓励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课后服务的课程设计和活动组织,鼓励家长发挥自身特长,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或专题讲座,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案例分析
(一)[学校名称]的课后服务实践
- 多元化:该校在课后服务中设置了作业辅导、兴趣社团、阅读分享等多个板块,兴趣社团涵盖了书法、绘画、足球、机器人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
- 师资保障有力:除了校内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外,学校还积极引进校外专业人才,如邀请当地的书法家、画家等来校指导学生,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 家校合作紧密:学校成立了课后服务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还积极参与到课后服务的管理中,如协助组织活动、维护秩序等,形成了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二)[另一所学校名称]的创新举措
- 个性化课程设置: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课后服务课程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参加不同的兴趣小组和辅导课程,实现了课后服务的个性化定制。
- 引入社会资源:学校与当地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学习、实践活动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课后服务的内容。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开展丰富多样的小学课后服务?
解答:学校可以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整合各学科教师的特长,开展多样化的兴趣课程,积极与社区、家长合作,引入外部资源,如邀请社区志愿者、家长中的专业人士等参与课后服务,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和活动的机会,拓宽课后服务的途径和形式。
问题2:怎样确保小学课后服务的质量?
解答:学校应建立健全课后服务质量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课后服务的内容、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参与度和满意度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课后服务工作,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意识,确保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问题3:如何提高家长对小学课后服务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解答: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宣传,让家长充分了解课后服务的目的、内容和意义,消除家长的误解和顾虑,通过举办家长开放日、成果展示等活动,展示课后服务的成果,增强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认可度,学校还可以为家长提供更多参与课后服务的机会和平台,如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设计、担任志愿者等,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