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与老师有效沟通
沟通前的准备
(一)明确沟通目的
家长在与老师沟通前,需要清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为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还是解决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亦或是探讨孩子的教育发展方向等,如果发现孩子最近数学成绩下降,家长的目的可能就是和老师一起分析原因,寻求提高成绩的方法。
(二)收集相关信息
- 孩子在家的情况
- 整理孩子在家中的学习习惯,如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是否主动学习、对哪些学科比较感兴趣或抵触等,孩子在家总是拖延写数学作业,但对语文阅读却很积极,这些信息都要记录下来。
- 记录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包括情绪状态、社交情况等,比如孩子最近回家后经常情绪低落,或者和某个同学闹矛盾等情况。
- 孩子在学校的已知情况
- 查看孩子的作业、试卷、书本等,了解老师批改的评语和反馈,如果老师在作业上经常强调孩子书写不规范的问题,家长就要重点关注。
- 向孩子询问学校发生的事情,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给孩子压力,比如可以在日常聊天中问“宝贝,今天在学校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呀?”从孩子的回答中获取有用信息。
(三)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和方式
- 沟通时间
- 避开教学忙碌时段:不要在老师上课、批改作业或者参加重要会议的时候联系老师,工作日的晚上或者周末相对比较合适,但也要考虑老师可能有自己的生活安排,晚上七八点之后,大部分老师已经结束了一天的教学工作,有更多时间来沟通交流。
- 提前预约:如果家长想要和老师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最好提前预约时间,可以通过电话、短信或者学校的沟通平台(如班级微信群、QQ群等)和老师联系,简单地说明沟通的大致内容和预计需要的时间,让老师有个心理准备。
- 沟通方式
- 面对面沟通: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如果条件允许,家长可以到学校拜访老师,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比如定期参加家长会后,单独和老师聊几句;或者在接送孩子时,和老师简单沟通几句,这种方式能够让老师更直观地感受到家长的诚意和态度,同时也便于双方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表情、语气等非语言信息。
- 电话沟通:如果无法当面沟通,电话是不错的选择,打电话时要注意语气礼貌、声音清晰,先自我介绍,说明来电意图。“您好,我是[孩子名字]的家长,想和您沟通一下孩子最近在学校的情况。”
- 文字沟通(短信、微信等):这种方式适合传达一些简单的信息,如提醒老师孩子生病请假、告知家庭作业完成情况等,但在沟通重要问题时,文字沟通可能不够及时和深入,因为可能存在理解偏差,如果使用文字沟通,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分段表述,避免出现歧义。
沟通中的技巧
(一)态度诚恳礼貌
- 尊重老师
- 老师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家长要尊重老师的意见和工作,在沟通中,即使对老师的某些做法有疑问,也不要当场反驳或者指责,老师安排了较多的作业,家长可以先询问老师这样安排的初衷,如“老师,我想了解一下这次布置这么多作业是基于什么样的教学考虑呢?”
- 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等,见面打招呼可以说“老师,您好,感谢您对我孩子的关心和教导。”结束沟通时也要表达感谢,“非常感谢您抽出时间和我沟通,祝您工作顺利。”
- 展现合作态度
家长要表明自己愿意和老师配合,共同促进孩子成长的态度,比如可以说“老师,您在教学中有什么需要我配合的地方,您尽管说,我一定全力支持。”这种积极合作的态度会让老师更愿意和家长交流。
(二)有效表达内容
- 客观描述问题
- 当和孩子的问题相关时,家长要如实地向老师描述情况,不要夸大或缩小问题,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家长要说“老师,我今天听孩子说在学校和[同学名字]有点小摩擦,我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而不是一开始就指责对方同学或者老师没看好孩子。
- 描述问题时要具体,包括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等细节,昨天下午在操场上体育课的时候,孩子回来跟我说他跑步的时候不小心撞到了前面的同学,我想看看是不是有什么误会或者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 倾听老师意见
- 给老师足够的时间表达看法,不要急于打断,老师在教育一线,对孩子的了解也比较全面,他们的意见很重要,老师在分析孩子学习成绩波动的原因时,家长要认真倾听,适当做笔记,不要中途插话。
- 用点头、眼神交流等方式表示自己在认真听,并且理解老师的观点,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在老师说完后再温和地提出,如“老师,您说的很有道理,我还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想和您商量一下。”
- 聚焦解决方案
- 沟通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家长和老师要一起探讨针对孩子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孩子学习不认真,老师提出在学校会增加关注,家长则可以表示会在家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并且制定学习计划。
- 对于提出的解决方案,双方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老师负责在学校多提问孩子,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家长负责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完成质量,并且及时和老师反馈。
沟通后的跟进
(一)落实沟通结果
- 家长方面
- 如果承诺在家监督孩子学习、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等,就要认真执行,比如和老师沟通后决定每天让孩子背诵一首古诗,家长就要按照计划督促孩子完成,并且可以定期在班级群里向老师反馈孩子的完成情况。
-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因为沟通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孩子因为和老师谈了话而感到压力或者焦虑,家长要及时安抚,告诉孩子这是为了帮助他更好地成长。
- 与老师保持联系
- 按照沟通时确定的时间间隔和老师联系,反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同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进步,每周或者每两周和老师通一次电话,简单地说“老师,这两周孩子在家学习挺认真的,作业都能按时完成,他在学校怎么样?”
- 如果孩子出现问题或者有特殊情况,要及时和老师沟通,比如孩子突然生病请假,家长要第一时间通知老师,并且询问孩子落下的课程怎么补。
(二)定期评估沟通效果
- 观察孩子变化
- 从孩子的学习成绩、行为表现、情绪状态等多方面观察沟通是否起到了积极作用,之前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过和老师沟通后,看孩子是否在这方面有所改善,如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否延长,参与课堂互动是否更积极等。
- 对比沟通前后孩子的变化,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表格来记录。
观察项目 | 沟通前情况 | 沟通后情况 | 变化趋势 |
---|---|---|---|
学习成绩(满分100分) | 数学70分,语文65分 | 数学75分,语文70分 | 有一定提升 |
课堂注意力(分钟) | 约10分钟 | 约15分钟 | 有所改善 |
情绪状态 | 偶尔烦躁 | 比较平静 | 变好 |
- 调整沟通策略
- 如果沟通效果不明显,家长要和老师再次沟通,分析原因,调整沟通方式和教育策略,比如发现孩子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仍然不高,可能需要和老师商量更换教学方法或者激励措施。
- 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和出现的新问题,不断优化沟通内容和频率,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心理变化较大,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可能要更加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常见问题与解答
问题1:老师觉得孩子在学校没问题,但家长觉得孩子在家学习状态不好,怎么办? 答:家长要更详细地向老师描述孩子在家的具体学习状态,如学习时间、学习效率、遇到的困难等,也许家长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老师可以结合在学校的情况进行分析,家长可以和老师一起探讨如何改善孩子在家的学习环境,比如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等,也可以请老师在学校多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看看是否能找到孩子在家和在学校表现差异的原因。
问题2:家长和老师在教育观念上有分歧,如何沟通? 答:当出现教育观念分歧时,家长要保持冷静和尊重,先倾听老师的观点,了解老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家长可以以平和的语气阐述自己的观念,并且说明自己这样想的依据,比如一些教育专家的建议或者自己对孩子性格特点的理解,在沟通中,要寻找共同点,比如双方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等,可以尝试提出一些折中的方案或者试验性的方法,看看哪种教育方式更适合孩子。
问题3:孩子比较内向,在学校很少主动和老师沟通,家长该怎么和老师说? 答:家长可以先向老师说明孩子的性格特点,让老师了解孩子不是不想沟通,而是比较害羞,然后请求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多给予孩子一些关注和鼓励,创造一些适合内向孩子参与的活动或者交流机会,可以让老师在课堂上多提问孩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或者安排孩子和比较开朗的同学一起做小组活动,慢慢锻炼孩子的沟通能力,家长也要在家引导孩子积极和老师交流,分享学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