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讨好型人格”自救指南
讨好型人格的表现与困境
(一)常见表现
- 过度迁就他人:总是以他人的需求和意愿为优先,即使自己不方便或不愿意,也很少拒绝,室友想去看电影,自己本来有作业要完成,但还是会陪着去,把作业拖延。
- 害怕冲突:为了避免可能的冲突,对别人的意见和要求一概接受,在小组讨论中,即使自己有不同的观点,也不敢提出,怕引起别人的不满。
- 关注他人评价: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会根据他人的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别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评价,可能会让自己纠结很久。
(二)带来的困境
- 内心疲惫:长期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不断迎合他人,会导致心理和身体的双重疲惫。
- 失去自我:过度关注他人,会逐渐忽略自己的兴趣、目标和价值观,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 人际关系问题:虽然表面上是在讨好他人,但这种不真实的相处方式可能会让别人觉得没有原则,反而难以建立真正深厚的关系。
形成讨好型人格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影响
- 严厉的父母: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经常批评指责,孩子可能会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而努力讨好。
- 忽视型家庭: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爱,孩子可能会通过讨好他人来寻求关注和认可。
(二)学校环境因素
- 竞争压力:在学习成绩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为了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可能会不自觉地讨好。
- 社交比较:看到他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为了融入群体,会模仿他人的行为,包括讨好。
(三)个人性格特点
- 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信心,认为只有通过讨好他人才能被接受。
- 敏感多疑:对他人的态度和言行过于敏感,容易误解别人的意思,从而采取讨好的方式来避免可能的负面评价。
自救方法与行动步骤
(一)认识自己的价值
- 自我肯定练习:每天花 5 - 10 分钟,写下自己的优点和当天做得好的事情,无论多小都行,今天按时完成了作业”“帮助了一位同学解答问题”等。
- 回顾成功经历:回忆自己曾经取得的成功,无论是学习上的、社交方面的还是其他领域的,分析自己当时是如何做到的,从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成功事件 | 具体过程 | 个人能力体现 |
---|---|---|
获得某学科竞赛奖项 | 准备过程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反复练习,克服困难,最终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 学习能力、坚持毅力 |
成功组织班级活动 | 从策划、协调到执行,充分发挥组织能力和沟通技巧,让活动顺利进行 | 组织能力、沟通能力 |
(二)学会拒绝
- 明确自己的边界:列出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情清单,当遇到类似情况时,提醒自己要坚守底线,当别人在临近考试时才找你帮忙做小组作业,你可以拒绝,因为你自己也有复习的任务。
- 委婉表达拒绝:拒绝时要注意语气和方式,尽量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我很想帮你,但是我现在真的没有时间,我自己的作业还没完成,希望你能理解。”
(三)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 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参加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结识那些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的人,在这样的圈子里,不需要刻意讨好就能被接纳。
- 真实地表达自己:在与人交往中,逐渐学会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要总是迎合别人,你会发现,真正尊重你的人会欣赏你的真实。
(四)培养自信
- 提升自身能力: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各种培训和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当你在某个领域有了一定的专长,会更有信心。
- 注重外在形象: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穿着整洁得体,举止大方自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强自信心。
持续成长与巩固
- 定期反思: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自我反思,检查自己在认识自我价值、拒绝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是否有进步,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 寻求支持:当遇到困难或想要放弃时,可以向信任的朋友、家人或心理咨询师倾诉,获取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摆脱讨好型人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自我觉察、自我调整和自我成长,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在大学期间重塑一个自信、真实的自己,开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