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应用题解题思路》
应用题概述
应用题是将实际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用文字描述出来,要求我们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题目,它不仅能考查我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能锻炼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应用题的类型丰富多样,涵盖了整数、小数、几何等多个数学领域。
常见应用题类型及解题思路
(一)行程问题
- 基本概念
-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 速度: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如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每分钟行驶的米数等。
- 时间: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
- 基本关系式:路程 = 速度×时间,速度 = 路程÷时间,时间 = 路程÷速度。
- 解题思路
- 首先明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涉及的物体(人或车等)以及它们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 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向而行、同向而行还是背向而行等,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计算方法会有所不同。
- 根据基本关系式列出方程或算式进行求解。
- 例题
- 例:甲、乙两地相距 360 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 60 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几小时?
- 解题过程:
- 已知路程是 360 千米,速度是每小时 60 千米,求时间。
- 根据时间 = 路程÷速度,可得:360÷60 = 6(小时)。
- 答: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 6 小时。
类型 | 关键要素 | 关系式 | 解题步骤 |
---|---|---|---|
行程问题 | 路程、速度、时间 | 路程 = 速度×时间,速度 = 路程÷时间,时间 = 路程÷速度 | 明确已知和所求 分析运动状态 运用关系式求解 |
(二)价格问题
- 基本概念
- 单价:某种商品单位数量的价格,如每件多少元、每千克多少元等。
- 数量:购买商品的件数、重量等。
- 总价:购买某种商品总共花费的钱数。
- 基本关系式:总价 = 单价×数量,单价 = 总价÷数量,数量 = 总价÷单价。
- 解题思路
- 仔细阅读题目,找出与价格相关的信息,包括单价、数量、总价以及折扣、优惠等特殊情况。
- 确定题目中所求的问题,是求单价、数量还是总价,然后根据相应的关系式进行计算。
- 注意处理折扣、满减等优惠活动时,要准确理解其计算规则,将其转化为数学运算。
- 例题
- 例:学校购买了一批图书,每本 12 元,一共买了 25 本,购买这批图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 解题过程:
- 已知单价是每本 12 元,数量是 25 本,求总价。
- 根据总价 = 单价×数量,可得:12×25 = 300(元)。
- 答:购买这批图书一共花了 300 元。
类型 | 关键要素 | 关系式 | 解题步骤 |
---|---|---|---|
价格问题 | 单价、数量、总价 | 总价 = 单价×数量,单价 = 总价÷数量,数量 = 总价÷单价 | 找出价格相关信息 确定所求问题 运用关系式计算,注意优惠规则 |
(三)工程问题
- 基本概念
- 工作总量:一项工程所需完成的总任务量,通常可以把整个工程看作单位“1”。
- 工作效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如每天完成工程的几分之几等。
- 工作时间:完成工程所用的时间。
- 基本关系式:工作总量 =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 =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 解题思路
- 将整个工程视为单位“1”,这是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一步。
-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各个参与者(如甲队、乙队等)的工作效率,一般是通过给定的完成时间或工作量来计算。
- 分析他们合作或单独工作时的情况,利用基本关系式建立方程或算式来求解所需的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或工作总量等问题。
- 例题
- 例: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 10 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 15 天完成,两队合作,几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
- 解题过程:
- 把这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 甲队的工作效率是 1÷10 =$\frac{1}{10}$,乙队的工作效率是 1÷15 =$\frac{1}{15}$。
- 两队合作的工作效率是$\frac{1}{10}+\frac{1}{15}=\frac{3}{30}+\frac{2}{30}=\frac{5}{30}=\frac{1}{6}$。
- 根据工作时间 =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可得:1÷$\frac{1}{6}$ = 6(天)。
- 答:两队合作,6 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
类型 | 关键要素 | 关系式 | 解题步骤 |
---|---|---|---|
工程问题 | 工作总量(常为单位“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 工作总量 =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 =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 设工作总量为单位“1” 确定各队工作效率 分析合作情况,运用关系式求解 |
(四)倍数问题
- 基本概念
- 倍数: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 基本关系式:一个数 = 另一个数×倍数,倍数 = 一个数÷另一个数,另一个数 = 一个数÷倍数。
- 解题思路
- 首先要确定题目中的“一倍量”,也就是作为比较基准的那个数。
- 根据题目所描述的倍数关系,结合基本关系式,设未知数或直接进行计算,求出相关的量。
- 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等方法辅助理解倍数关系,更直观地分析问题。
- 例题
- 例:小明的邮票数量是小红的 3 倍,小明比小红多 60 张邮票,小明和小红各有多少张邮票?
- 解题过程:
- 设小红的邮票数量为 x 张,则小明的邮票数量为 3x 张。
- 根据小明比小红多 60 张邮票,可列方程:3x - x = 60。
- 解得:2x = 60,x = 30。
- 那么小明的邮票数量是 3x = 3×30 = 90 张。
- 答:小明有 90 张邮票,小红有 30 张邮票。
类型 | 关键要素 | 关系式 | 解题步骤 |
---|---|---|---|
倍数问题 | 一倍量、倍数关系 | 一个数 = 另一个数×倍数,倍数 = 一个数÷另一个数,另一个数 = 一个数÷倍数 | 确定一倍量 根据倍数关系设未知数或计算 可借助线段图辅助分析 |
解题技巧与注意事项
(一)认真审题
- 仔细阅读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题目所表达的实际情境和数量关系。
- 圈出关键信息,如数字、单位、关键词(如“一共”“还剩”“比……多”“比……少”“倍数”等),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二)分析数量关系的类型和已知条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关系式,分析各个量之间的联系。
可以通过列表、画图(如线段图、示意图等)等方式将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帮助理清思路。
(三)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的特点和分析结果,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如列方程、分步计算、逆向思维等。
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尝试将其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逐步解决。
(四)检验答案
- 将求得的答案代入原题,检查是否符合题目中的所有条件和数量关系。
- 检查计算过程是否正确,单位是否一致等。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一辆货车从 A 地运货到 B 地,去时每小时行驶 60 千米,用了 4 小时到达,返回时每小时行驶 80 千米,这辆货车往返一趟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答:
- 首先计算 A 地到 B 地的路程:
根据路程 = 速度×时间,可得:60×4 = 240(千米)。
- 然后计算往返的总路程:
因为返回的路程也是 240 千米,所以往返总路程是 240×2 = 480(千米)。
- 接着计算往返的总时间:
去时用了 4 小时,返回时的时间是 240÷80 = 3(小时),所以往返总时间是 4 + 3 = 7(小时)。
- 最后计算平均速度:
- 根据平均速度 = 总路程÷总时间,可得:480÷7≈68.57(千米/小时)。
- 答:这辆货车往返一趟的平均速度约是 68.57 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