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理解答题公式
(一)语境推断法
- 定义: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文言文中字词的含义丰富,很多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解释,通过分析前后文的逻辑关系、事件描述等内容,可以准确把握字词的意思。
- 示例:“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字,从语境来看,沛公(刘邦)在霸上这个地方进行了某种行为,根据上下文可知,这里是说刘邦驻扎军队,军”在这里是“驻军、驻扎”的意思。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通读句子所在段落,了解大致内容和事件背景。
- 第二步,分析该句与前后句的逻辑联系,明确这个字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 第三步,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推测出最符合上下文意思的实词解释。
(二)字形分析法
- 定义: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很多字的字形结构与其意义密切相关,通过对字的形旁、声旁等进行分析,可以推测出字词的含义,形旁往往表示字的意义范畴,声旁有时也会与字的意义有一定的关联。
- 示例:“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中的“造”字,“造”的形旁是“辶”,通常与行走、到达等意义有关,在这个句子中,结合语境可以理解为“前往、到”的意思。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观察字的字形结构,特别是形旁部分。
- 第二步,回忆具有相同形旁的常见字及其意义,作为参考。
- 第三步,结合语境,确定该字词在这个句子中的具体含义。
(三)课文迁移法
- 定义:在学过的文言文课文中,很多实词的含义是反复出现的,如果遇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不熟悉的字词,可以联想到课文中相同或相似的字词用法,从而推断出其含义。
- 示例:在课外文言文中遇到“走”字,就可以联想到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中“录录随时,步走尘土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在新的语境中没有特殊的情况,一般可以认为这里的“走”也是“跑”的意思。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回忆所学课文中出现过的相同字词及其解释。
- 第二步,对比课外文言文句子中的语境和课文中的语境,看是否有相似之处。
- 第三步,如果语境相似,就可以将课文中的解释迁移过来;如果语境有较大差异,再结合其他方法进一步推断。
(四)成语联想法
- 定义:一些成语源自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大量文言实词的原义,通过联想相关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 示例:“素不相识”中的“素”意思是“向来”,在文言文中如果有句子“素善留侯张良”,就可以联想到这个成语,推测这里的“素”也是“向来”的意思。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思考与该字词相关的成语。
- 第二步,明确成语中这个字词的含义。
- 第三步,结合文言文句子的语境,判断该字词在句子中的含义是否与成语中的含义相同或相近。
文言虚词理解答题公式
(一)代入检验法
- 定义:对于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如“之”“其”“而”“以”“于”等,可以将自己熟悉的虚词用法代入句子中进行检验,如果代入后句子通顺、逻辑合理,那么这个用法可能就是正确的。
- 示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可以试着代入“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个用法,代入后句子的意思是“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也已经很久了”,句子通顺,所以这里的“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回忆该虚词常见的几种用法。
- 第二步,逐一将这些用法代入句子中进行检验。
- 第三步,选择使句子通顺、逻辑合理的用法作为答案。
(二)交换比较法
- 定义:对于一些难以判断用法的虚词,可以尝试将其与句中其他类似的虚词进行交换,或者与其他句子中相同位置的虚词进行比较,通过观察句子的变化来确定其用法。
- 示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两个“于”,可以将第一个“于”换成“从”,第二个“于”换成“比”,句子变成“青,取从蓝,而青比蓝”,通过这种交换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于”在不同位置的用法,第一个“于”是“从”的意思,第二个“于”是“比”的意思。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找出句中需要判断的虚词以及与之可能进行比较或交换的其他虚词。
- 第二步,进行交换或比较操作,观察句子语义和逻辑的变化。
- 第三步,根据变化情况确定虚词的准确用法。
(三)标志识别法
- 定义:有些文言虚词在句子中有特定的标志作用,夫”常常是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焉”在句末有时是语气词,有时是代词等,通过识别这些虚词的标志作用,可以快速判断其用法。
- 示例:“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因为它在句首,所以可以判断它是一个句首语气词,用来引出话题,表示要开始讨论战争相关的内容。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熟悉常见文言虚词的标志作用。
- 第二步,观察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 第三步,根据位置和标志作用来判断虚词的用法。
概括答题公式
(一)要素提取法
- 定义:文言文内容概括主要涉及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要素,通过提取这些关键要素,然后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 示例:对于一篇记叙人物事迹的文言文,可以先找出文中的人物是谁,他做了什么事(事件),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是廉颇和蔺相如,事件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时间是战国时期,地点主要是在赵国等,将这些要素提取出来后,就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廉颇和蔺相如之间发生的几个重要事件,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爱国精神等内容。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通读全文,标记出文中涉及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要素。
- 第二步,对每个要素进行简要的分析,明确其具体内容。
- 第三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时间顺序、事件发展顺序等)将这些要素组合起来,形成内容概括。
(二)段落大意合并法
- 定义:如果文章篇幅较长,可以先概括出每个段落的大意,然后将这些段落大意合并起来,就能得到整篇文章的内容概括,在概括段落大意时,要注意抓住段落的核心内容,通常是段落中的主要人物行为或事件发展的关键部分。
- 示例:一篇文言文有三个段落,第一段介绍了主人公的出身和背景,第二段讲述了主人公经历的一个困难事件以及他的应对方法,第三段描述了主人公克服困难后的成就和影响,那么可以将这三个段落大意合并为:文章先介绍主人公的出身背景,接着讲述他经历困难并积极应对的过程,最后描述了他克服困难后所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逐段阅读文章,概括出每一段的大意,注意语言要简洁明了。
- 第二步,分析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时间顺序、并列关系等。
- 第三步,根据逻辑关系将段落大意合并,形成完整的内容概括。
文言文翻译答题公式
(一)逐字翻译法
- 定义: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翻译成现代汉语对应的字词,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将这些字词组合起来,在逐字翻译时,要注意实词的准确性、虚词的恰当处理以及特殊句式的调整。
- 示例:“罔罟之所布,尺寸之长也。”逐字翻译为:“罔罟(渔网)所布置的地方,是(只有)尺寸那么长(的地方)。”这里“罔罟”是名词,直接翻译;“所布”是所字结构,翻译为“所布置的地方”;“尺寸之长”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顺序为“长度只有尺寸”。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进行准确的翻译,尤其是实词和虚词,对于实词,要结合前面提到的实词理解方法;对于虚词,要根据其用法进行翻译。
- 第二步,注意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如果是判断句,要翻译成“……是……”的形式;被动句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被动表达方式;倒装句要调整语序后再翻译。
- 第三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将翻译好的字词组合成通顺的句子,检查句子是否完整、准确。
(二)补充省略法
- 定义:文言文中常常存在省略成分,如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在翻译时,需要根据语境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更加清晰、准确。
- 示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话省略了桃花源中人问话的对象,即渔人,在翻译时可以补充为:“(桃花源中人)见了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通读句子,分析句子结构和语境,找出可能存在省略成分的地方。
- 第二步,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法规则,确定省略的成分是什么。
- 第三步,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到句子中,然后按照正常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三)调换语序法
- 定义: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有所不同,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调整语序才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句式。
- 示例:“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在翻译时要先调整语序,再进行翻译。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特殊句式,特别是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 第二步,根据特殊句式的类型,按照相应的语法规则调整语序。
- 第三步,对调整语序后的句子进行翻译,确保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