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青春期逆反是一个常见且让家长和老师颇为头疼的问题,但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妥善应对并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应对中学生青春期逆反的办法:
了解逆反根源
- 生理变化:青春期中学生身体发育迅猛,激素水平波动大,这使他们情绪易激动、冲动,对自我认知也发生变化,渴望独立却又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进而容易产生逆反行为,男生可能因嗓音变粗、长喉结等身体变化,开始在意他人眼光,对父母长辈的叮嘱产生抵触;女生面对初潮等生理现象,内心敏感又羞于表达,若家长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逆反。
- 心理成长:他们自我意识觉醒,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不再是小孩,渴望自主决定学习、交友、兴趣爱好等诸多事务,比如在选择课外兴趣班时,若父母强行替孩子报名他们不感兴趣的班,孩子就会觉得被忽视感受,从而逆反拒绝参与,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有了较强的自尊心,很在意同伴评价,若家长在外人面前批评指责他们,会极大伤害其自尊,导致逆反。
- 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冷战,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心理压抑,可能通过逆反行为来发泄情绪;家长过于强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生活方方面面都指手画脚,也会激起孩子反抗,像有的家庭规定孩子每天必须按固定时间表学习、休息,不允许有丝毫变动,孩子就会厌烦这种被束缚的感觉,故意违背规定。
- 学校压力:学业负担沉重,考试成绩排名、升学竞争等压力扑面而来,老师教学方法不适合部分学生,或者对学生区别对待,都可能使孩子在学校产生负面情绪,回家后就容易把怨气撒在父母身上,表现为逆反,有的老师频繁批评成绩差的学生,会让这些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进而对督促学习的家长也产生抵触。
调整沟通方式
- 倾听为主:当孩子出现逆反情绪时,家长和老师要先克制住说教、批评的冲动,耐心倾听孩子心声,给孩子营造安全、放松的倾诉环境,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比如孩子放学回家抱怨学校烦心事,家长只需安静坐着,专注听孩子讲,适时给予回应,如“嗯”“然后呢”,等孩子说完后再发表看法。
- 平等交流:摒弃居高临下的命令式口吻,以平等朋友的身份与孩子沟通,和孩子讨论问题时,要说明自己的观点,也鼓励孩子表达想法,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例如在选择假期旅游目的地时,可和孩子一起商量,列出各自想去的地方,分析利弊,共同决定。
- 注意语气语调:说话语气要温和、诚恳,避免尖锐、讽刺,即使孩子犯错,也不能用挖苦、嘲笑的话语,否则会激化矛盾,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不要说“你看看你,这么笨,怎么学的”,而应说“这次没考好没关系,咱们一起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下次争取进步”。
给予适当自主权
- 生活方面:在合理范围内,允许孩子自己安排日常生活,如选择穿着、打理个人卫生、安排作息时间等,对于一些原则性问题,如熬夜玩游戏影响第二天学习,还是要提前约定好规则并监督执行,像孩子可以自己决定周末先写作业还是先放松一会儿,只要不影响整体学习计划。
- 学习方面:根据孩子实际情况,让他们参与学习计划制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外辅导资料等,孩子对数学某一板块知识掌握较好,可让他们自主决定是否深入学习拓展,还是先巩固其他薄弱科目。
- 社交方面:尊重孩子交友权利,不过分干涉他们与同学的交往,但要关注孩子社交动态,引导树立正确交友观,比如孩子邀请同学来家玩,家长可热情接待,通过观察了解孩子交友情况,事后再和孩子交流对朋友的看法。
强化情感联结
- 陪伴:家长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一起做他们感兴趣的事,如看电影、运动、做手工等,在陪伴过程中增进亲子感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支持,例如每周安排一个晚上,全家一起看一场电影,看完后交流观影感受。
- 鼓励赞美:善于发现孩子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增强孩子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孩子在学校参加比赛获奖,或在学习成绩上有小提升,家长都要真诚赞美,如“你最近学习进步很大,这都是你努力的结果,真棒”。
- 分享经历:家长可以适当向孩子分享自己青春期的类似经历,让孩子知道他们不是孤单的,大家都有过叛逆、迷茫时刻,拉近与孩子心理距离,比如家长说自己小时候也曾因痴迷游戏被老师批评,后来如何调整心态努力学习。
营造良好环境
- 家庭环境:家长要以身作则,言行举止文明,家庭氛围和睦温馨,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理解,遇到分歧理性沟通,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每天安排固定家庭交流时间,大家一起分享一天趣事,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 学校环境:老师要努力打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组织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集体温暖,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对于逆反较严重的学生,可单独谈心,了解需求,给予针对性帮助,倡导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减少校园不良竞争带来的压力。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逆反情况非常严重,通过家庭、学校努力仍无法改善,可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心理咨询师能通过专业方法深入了解孩子内心问题,制定个性化疏导方案,帮助孩子走出逆反困境,恢复正常学习生活状态。
面对中学生青春期逆反,家长、老师要拿出耐心、爱心,多理解、多包容,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助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