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课后服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后服务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旨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发展学生兴趣特长,提升教育质量。
小学课后服务的意义
(一)提高学业成绩
通过课后服务,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高效完成作业,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主动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二)培养兴趣特长
学校设置多个兴趣小组,如绘画、写作、舞蹈、音乐等,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参加,发挥自身专长,促进全面发展。
(三)减轻家长负担
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减少了家长将孩子送入校外培训机构的需求,降低了家庭教育经济负担,同时缓解了家长接送孩子的压力。
(四)体现教育价值
“双减”政策推动课后服务发展,符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方向,有利于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发展,体现了真正的教育价值。
当前小学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单一
部分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主要以看护学生做作业为主,兴趣类课程可选择性不强,且存在“统一化”“学科性”倾向严重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二)校内师资薄弱
小学课后服务教师多以校内教师为主,师资结构单一,且女性教师比例较高,部分教师因家庭事务等原因精力有限,参与课后服务积极性不高,导致师资力量不足。
(三)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内课后服务的调研、指导、过程监督和质量考核不足,学校也缺乏科学有效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影响教师参与积极性和服务质量问题。
优化小学课后服务的策略
(一)丰富服务内容
- 作业辅导与个性化学习:安排专门时间,组织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进度,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如分层作业、拓展性学习任务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 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开设丰富多样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涵盖艺术、体育、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篮球、足球、编程、机器人、文学社等,定期组织活动,邀请专业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发展兴趣爱好的平台。
- 科普与实践活动: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参观科技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组织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实践能力,如社区志愿服务、手工制作、种植养殖等。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内部挖潜:充分调动校内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 外部引入:积极引入校外资源,如聘请退休教师、专业特长人士、大学生志愿者等参与课后服务,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邀请其教师进校开展专项特色课程,如古筝、口琴等。
- 家校共育:引导家长参与课后服务,如邀请家长担任志愿者,协助组织活动、管理秩序等,实现家校共育。
(三)完善监督评价体系
- 政府监管: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小学课后服务的政策指导和过程监督,定期检查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 学校自评:学校建立科学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从服务策划、服务方式、课程目标实现情况、家长和学生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 多元主体参与:鼓励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第三方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课后服务评价,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服务质量。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如何确保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解答:要确保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持续提升,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学校应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持续丰富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建立健全监督评价体系,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并改进,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和监管力度,为课后服务提供有力保障,家长和社会也应积极参与,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小学课后服务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