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应用题解题思路
审题
- 仔细阅读题目
- 四年级的应用题文字信息量逐渐增加,首先要认真读题,逐字逐句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小明有 15 颗糖果,小红的糖果数比小明的 2 倍少 3 颗,问小红有多少颗糖果?”读题时要注意每个数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描述。
- 圈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如数字、数量关系词(“比……多”“比……少”“是……的几倍”等),在刚才的例子中,要圈出“15 颗”“2 倍”“少 3 颗”。
- 明确问题
确定题目要求我们求什么,在应用题中,问题是解题的导向,比如上面关于糖果的题目,问题是求小红有多少颗糖果,这就是我们解题的目标。
分析数量关系
- 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量
- 已知条件是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和信息,在糖果题目中,已知小明有 15 颗糖果,小红的糖果数与小明糖果数存在倍数和差的关系,未知量就是小红的糖果数。
- 我们可以用表格来整理: |已知条件|具体内容| |---|---| |小明的糖果数|15 颗| |小红与小明糖果数的关系|比小明的 2 倍少 3 颗| |未知量|小红的糖果数|
- 建立数量关系式
- 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来列式,在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中,如果是“比……的几倍多几”,关系式就是“几倍的量 + 多的部分 = 所求量”;如果是“比……的几倍少几”,关系式就是“几倍的量 - 少的部分 = 所求量”。
- 对于小红糖果的题目,因为小红的糖果数比小明的 2 倍少 3 颗,所以小红的糖果数 = 小明的糖果数×2 - 3,列式为:15×2 - 3。
计算
- 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在列好算式后,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对于 15×2 - 3,先算乘法 15×2 = 30,再算减法 30 - 3 = 27,所以小红有 27 颗糖果。
- 检查计算过程
计算完成后,要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可以重新算一遍,或者用估算的方法来验证,比如在上面的计算中,15×2 接近 30,再减 3 应该是二十多,27 这个答案符合估算范围,计算可能正确。
验证答案
- 将答案代入原题
把求得的答案当作已知条件代入原题,看是否符合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对于小红糖果的题目,假设小红有 27 颗糖果,小明有 15 颗糖果,那么小红的糖果数是小明的 27÷15 = 1.8 倍,1.8 倍接近 2 倍,再考虑少 3 颗的情况,答案合理。
- 检查单位和答题规范
检查答案是否带有正确的单位,在糖果题目中,答案的单位是“颗”,答题要完整,比如要写“答:小红有 27 颗糖果。”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学校组织四年级同学去植树,一班植树 34 棵,二班植树的棵数比一班的 3 倍少 15 棵,二班植树多少棵? 解答:
- 审题:已知一班植树 34 棵,二班植树棵数与一班有倍数和差的关系,求二班植树棵数,圈出关键信息“34 棵”“3 倍”“少 15 棵”。
- 分析数量关系: |已知条件|具体内容| |---|---| |一班植树棵数|34 棵| |二班与一班植树棵数的关系|比一班的 3 倍少 15 棵| |未知量|二班植树棵数|二班植树棵数 = 一班植树棵数×3 - 15。
- 计算:34×3 - 15 = 102 - 15 = 87(棵)
- 验证答案:假设二班植树 87 棵,一班植树 34 棵,87÷34≈2.56,接近 3 倍,再考虑少 15 棵的情况,答案合理,且单位是“棵”,答题完整。
- 答:二班植树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