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讨好型人格”自救指南
讨好型人格的表现与困扰
在大学校园里,讨好型人格的同学们常常陷入一些常见的行为模式,总是害怕拒绝别人,哪怕自己已经忙得不可开交,还是会硬着头皮答应同学的请求,帮忙做作业、代课、取快递等,在小组合作中,即使自己有好的想法,也不敢轻易说出来,生怕被否定,总是附和他人的意见。
这种人格类型带来的困扰是多方面的,从个人情感上看,内心会积累大量的委屈和不满,因为总是在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迎合他人,在学习方面,可能会因为把过多时间精力放在帮别人做事上,而耽误自己的学业进步,在社交中,虽然看似和很多人都相处融洽,但实际上很难建立起真正深入、平等的友谊,因为别人可能并没有真正尊重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形成讨好型人格的原因剖析
(一)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在讨好型人格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同学从小生活在一个过于强调“听话”“懂事”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严格,孩子只能通过迎合父母的期望来获得认可和爱,孩子即使在兴趣爱好上与父母有分歧,也不敢表达,只能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父母认为正确的事情,长期下来,就养成了压抑自我、讨好他人的习惯。
(二)过往经历
曾经在社交场合遭受过排斥或者批评的同学,也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在中学时期,因为一次在班级活动中发表了不同意见,而被同学们嘲笑或者孤立,之后就变得不敢再轻易表达自己的想法,总是担心再次被否定,从而努力讨好周围的人,以期望能被接纳。
(三)社会文化影响
当前的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讨好型人格,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人脉至上”“要受欢迎”的观念,很多同学误以为只有不断地讨好他人,才能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立足,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自救之路:认知重建
(一)认识自己的价值
要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优点,可以列出自己的优点清单,比如擅长绘画、写作、有责任心、善于倾听等,当面对他人的要求或者评价时,提醒自己这些优点是属于自己的财富,不需要通过讨好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二)区分讨好与友善
友善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相互关心,而讨好则是一种失去自我、以求换取他人认可的行为,真正的友善是在朋友需要帮助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予支持,并且不会因为对方没有回报而心生怨恨;而讨好则是无论自己是否愿意,都无条件地满足他人要求,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
行为改变策略
(一)学会拒绝
拒绝是一门重要的功课,当遇到不合理的请求时,要勇敢地说“不”,可以先从一些小事开始练习,比如同学让你帮忙带饭,但你自己并不顺路,你可以诚恳地说:“不好意思,我今天不太方便,没办法帮你带饭。”拒绝的时候,要注意语气坚定但态度友善,不要给对方留下你在找借口的感觉。
(二)表达真实想法
在小组讨论、朋友交流等场合,要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在社团活动策划会议上,不要因为害怕被否定而沉默不语,可以这样说:“我有一个想法,不知道合适不合适,我觉得我们可以……”即使自己的想法没有被完全采纳,也能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同时也能让自己更加自信。
(三)设定边界
为自己设定清晰的边界,让别人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以触碰的,你可以规定自己在晚上某个时间之后要学习或者休息,如果有同学邀请你出去玩,你可以说:“我这个时间已经有安排了,我要学习/休息,咱们可以改天再约。”
心理调适与成长
(一)接受自己的情绪
在改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比如拒绝别人后产生的内疚感,或者表达真实想法后被他人不理解的失落感,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要学会接受它们,不要因为又产生了这些情绪而否定自己的改变努力,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冷静下来,分析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然后调整自己的心态。
(二)寻求支持
告诉身边信任的人,如好朋友、家人或者心理咨询师,你正在努力改变自己的讨好型人格,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会给你很大的力量,和朋友约定,当你觉得又想讨好别人时,互相提醒,帮助你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持续自我提升
把注意力从讨好他人转移到自我提升上,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课程、学习新的技能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内涵,提高自己的能力,当你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时,会更有自信,也会更加坚信自己的价值,不再依赖他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
自救效果巩固与展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你会发现自己逐渐摆脱了讨好型人格的束缚,你能够更加自信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起健康、平等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上,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未来的日子里,要保持对自己的关注和爱护,不断强化自己的边界意识,持续提升自我价值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的成长,你会成为一个更加独立、自信、有魅力的人,在大学这片广阔的天地里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