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大学“无效合群”焦虑
认识“无效合群”的本质
在大学中,“无效合群”常常让同学们陷入焦虑,所谓“无效合群”,是指为了迎合群体而参与一些对自己成长、发展没有实质帮助的活动,或者在群体中迷失自我,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些同学为了和室友们一起打游戏,即使自己有作业没完成、有考试要准备,也强行参与其中;有些同学参加社团活动,只是盲目跟风,在社团里并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也没有收获知识和技能。
这种“无效合群”之所以会引起焦虑,是因为同学们在内心深处知道自己的时间被浪费,自己的行为没有朝着目标前进,但又害怕被群体排斥,所以陷入纠结和不安。
分析“无效合群”产生的原因
原因 | 具体表现 |
---|---|
缺乏明确目标 | 没有清晰的大学规划,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随波逐流,比如看到别人参加社团,自己也跟着参加,却不考虑自己是否真的感兴趣。 |
害怕孤独 | 对独自行动感到恐惧,担心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合群,在食堂吃饭时,一定要等别人一起,哪怕自己已经很饿了。 |
群体压力 | 周围同学的行为和观念对自己产生影响,不自觉地模仿,宿舍里大家都在熬夜聊天,自己即使不想加入,也不好意思制止。 |
社交误区 | 错误地认为参加的活动越多、认识的人多就是好的社交,而忽略了社交的质量,加入了很多社团,但在每个社团都没有深入参与。 |
摆脱“无效合群”的策略
(一)明确个人目标
- 自我探索
- 花时间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劣势,可以通过回忆过去在学习和生活中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或者做一些职业测评、性格测试来辅助了解自己,如果你在中学时期擅长写作,并且参加作文比赛获得过奖项,那么在大学可以考虑加入文学社等相关社团,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 确定自己在大学不同阶段的目标,短期目标可以是本学期成绩达到班级前几名、通过某项考试(如英语四六级);中期目标可以是获得奖学金、参加专业相关的竞赛;长期目标可以是考研、考公或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 目标导向行动
根据目标选择活动和社交圈子,如果目标是考研,那么就多和有考研打算的同学交流,参加学习小组,而不是把时间花在无意义的聚会上,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去图书馆学习,周末参加考研辅导班或者学术讲座。
(二)学会享受独处
- 培养独处能力
- 从小事做起,尝试独自做一些事情,一个人去图书馆看书、一个人去操场跑步、一个人去食堂吃饭,刚开始可能会觉得不自在,但慢慢习惯后,会发现独处也有很多乐趣。
- 利用独处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可以阅读书籍、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或者技能,每天晚上抽出一个小时学习英语单词或者编程知识,长期坚持下来,会有很大的收获。
- 改变对独处的看法
认识到独处不是被孤立,而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机会,告诉自己,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独自行动而远离你,反而会尊重你的选择,当你在图书馆学习时,真正的好友会理解你的行为,并且可能也会受到你的感染,一起努力学习。
(三)应对群体压力
- 坚定自己的立场
- 当群体的行为与自己的目标不符时,要勇敢地说“不”,宿舍同学邀请你一起熬夜追剧,而你第二天有重要的考试,这时你要坚决拒绝,并向他们解释你的理由。
- 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直接反驳或者争吵,而是可以说“我很感谢你们的邀请,但我现在有自己的学习任务要完成,下次再一起吧”。
- 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积极寻找和自己目标、价值观相似的同学,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相关的活动、兴趣小组等方式结识他们,如果你是学计算机专业的,想参加编程竞赛,就可以在学校的编程社团里寻找队友,和他们一起学习、进步。
建立有效社交
- 深度社交
- 与其在很多群体中泛泛而交,不如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谊,选择那些能够互相支持、互相学习的朋友,定期和他们交流心得、分享经验,和同专业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专业知识,互相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 参与一些高质量的社交活动,参加学术研讨会、行业专家讲座等,在这些活动中可以结识优秀的人,拓宽自己的视野。
- 提升社交质量
- 在社交中注重倾听和表达,当和别人交流时,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并且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小组讨论中,不要急于发言,先听别人说完,然后经过思考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让交流更有深度。
- 学会在社交中给予和接受帮助,当朋友需要帮助时,主动伸出援手;当自己需要帮助时,也不要害怕向朋友求助,在准备考试时,你可以帮同学讲解难题,同时自己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向成绩好的同学请教。
摆脱大学“无效合群”焦虑需要我们明确目标、学会独处、应对群体压力并建立有效社交,我们才能在大学期间充分利用时间,实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避免因“无效合群”而带来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