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讨好型人格”自救指南
讨好型人格的表现与困境
(一)典型表现
在大学校园里,讨好型人格的同学随处可见,他们总是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生怕得罪别人,比如在小组讨论中,即使自己有独特的见解,也会因为害怕反驳别人而选择沉默,或者只是附和他人的观点,在与室友的相处中,无论自己是否愿意,都会主动承担所有的琐事,从打扫卫生到帮忙带饭,就怕被室友不喜欢。
(二)面临的困境
- 人际关系方面:虽然表面上与很多人关系融洽,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亲密朋友,因为他们总是在迎合他人,别人可能并不会真正尊重他们的感受,只是把他们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
- 个人成长方面:由于总是优先考虑他人的需求,忽略了自己的发展,比如为了陪朋友参加一些没有意义的活动,而放弃了自己去图书馆学习提升的机会,长期下来,自己的学业和个人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
- 心理健康方面: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害怕被别人否定,这种长期的焦虑和不安可能会导致自信心下降,甚至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
形成讨好型人格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情况 | 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
---|---|
父母要求严格,经常批评指责 | 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会努力迎合父母的要求,逐渐形成讨好他人的习惯 |
家庭氛围压抑,成员之间缺乏沟通 | 孩子可能会觉得只有通过讨好才能在家庭中获得关注和爱 |
(二)学校因素
学校经历情况 | 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
---|---|
老师过于注重成绩,对学生的评价单一 | 学生可能会认为只有成绩好才能得到老师的喜爱,从而在其他同学面前也会努力表现出优秀的一面,甚至通过讨好来维持良好的关系 |
在学校中曾经被孤立或欺负 | 为了不再遭受同样的待遇,会试图通过讨好他人来融入集体 |
(三)社会因素
社会现象情况 | 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
---|---|
社交媒体上普遍存在的“点赞文化” | 为了让自己的动态获得更多点赞和关注,会发布一些迎合大众喜好的内容,久而久之,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养成讨好他人的习惯 |
社会上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 认为只有和所有人都搞好关系才能在社会中立足,从而不断地讨好他人 |
自救的方法与策略
(一)认识自己的价值
- 自我肯定练习:每天对着镜子告诉自己一些肯定的话语,我是有价值的”“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它们很重要”,记录下自己的优点和成就,无论是大是小,当感到不自信时拿出来看看。
-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每个人都有缺点,这是正常的,不要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就贬低自己,比如你可能在公众演讲方面不太擅长,但你在写作方面很有天赋,要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二)学会说“不”
- 明确自己的边界:弄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是可以妥协的,哪些方面是绝对不能让步的,比如你可以帮室友偶尔带一次饭,但如果对方经常让你带,而且你自己也不方便的时候,就要学会拒绝。
- 拒绝的技巧:当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不要立刻答应,可以先停顿一下,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想做,然后委婉地表达自己的难处,我很想帮你,但是我现在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实在走不开”,如果对方不理解,也不要过分自责,因为这是维护自己权益的正当行为。
(三)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 寻找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不要只追求表面上的和谐,而是要深入地了解他人,找到那些能够接纳你真实性格的人,在与这样的朋友相处时,你可以放松地做自己,不需要刻意讨好。
- 改善沟通方式:在与他人交流时,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不要总是担心对方会不高兴,因为真诚的沟通往往能够增进彼此的关系,比如在小组讨论中,你可以说“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
(四)专注于自我成长
- 设定个人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制定短期和长期的个人目标,比如你是一名学计算机的学生,可以设定在本学期内学会某种编程语言,或者参加相关的竞赛,然后把精力放在实现这些目标上,而不是整天想着如何讨好别人。
- 培养兴趣爱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绘画、音乐、运动等,在这些活动中,你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减少对他人认可的依赖。
持续巩固与自我监督
(一)定期反思
每周或每月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反思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看看自己是否又陷入了讨好的模式,如果是,分析原因并思考下次如何改进,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记录这些反思过程。
(二)寻求外部支持
如果觉得自己很难摆脱讨好型人格,可以向家人、朋友或者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你提供建议和支持,帮助你更好地走出困境。
在大学的舞台上,我们要勇敢地挣脱讨好型人格的枷锁,以真实、自信的姿态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开启一段健康、充实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