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掌握一定的答题模板能够帮助同学们更有条理地组织答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下是根据不同题型整理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
概括题
- 概括主要内容
- 答题思路:先明确文章的写作对象,然后梳理围绕写作对象发生的主要事件或情节发展,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进行概括。
- 答题模板:本文主要讲述了[写作对象]在[时间/地点/背景下],经历了[主要事件1]、[主要事件2]……等一系列事情,展现了[核心内容或主题]。
- 示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主要讲述了鲁迅在刘和珍等爱国青年遇害后,回忆了她们积极参与请愿运动等事迹,表达了对反动政府的愤怒和对烈士的深切悼念。
- 概括段落大意
- 答题思路:分析段落的层次结构,找出关键语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结合段落中的主要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概括。
- 答题模板:本段先通过[关键语句1]引出[话题/对象],接着描述了[相关内容1]、[相关内容2]……最后通过[关键语句2]总结了[本段核心意思]。
- 示例:在某论述类文本的一段中,先通过“诚信是社会的基石”这一关键句引出诚信的话题,接着列举了商鞅变法等事例说明诚信的重要性,最后通过“我们必须坚守诚信”总结了本段强调诚信的核心意思。
分析人物形象题
- 直接分析人物形象
- 答题思路:从文中找出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所体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等,同时结合人物所做的事件以及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来综合分析。
- 答题模板:[人物姓名]是一个[性格特点1]、[性格特点2]……的人,从文中[外貌描写语句]可以看出其[外貌特征所体现的性格];[语言描写语句]体现了其[语言风格及反映的内心想法];[动作描写语句]表现出其[动作所展现的品质];[心理描写语句]则揭示了其[内心世界],从[人物所做事件]中,更能体现出其[综合品质],作者通过[其他人物评价或环境衬托等]进一步突出了其形象特点。
- 示例: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悲惨、麻木愚昧的人,从文中对她“两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她生活的穷困潦倒;她反复诉说阿毛被狼吃掉的事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对命运的无奈;她在鲁四老爷家干活时的动作描写,表现出她的勤劳;而她后来对灵魂有无的疑惑等心理描写,则揭示了她精神的麻木,作者通过鲁镇人们对她的态度等环境衬托,进一步突出了她的悲惨形象。
- 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 答题思路:考虑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如推动情节发展、造成情节起伏等),在塑造其他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如衬托、对比等),以及对主题表达的作用(如体现主题、深化主题等)。
- 答题模板:[人物姓名]在文中起到了[作用1]、[作用2]……的作用,在情节上,[具体阐述其对情节发展的影响];在人物塑造方面,[说明其对其他人物形象的衬托或对比等作用];在主题表达上,[分析其如何体现或深化主题]。
- 示例:如《祝福》中的“我”,在情节上起到了线索的作用,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在人物塑造方面,“我”的犹豫、无奈等与祥林嫂的悲惨形成了一定的对比,更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可怜;在主题表达上,“我”的无力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们的无奈,深化了小说对社会批判的主题。
赏析题
- 赏析词语
- 答题思路:先解释词语的含义,然后分析词语在文中的具体语境义,接着从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结合情感或主题分析其作用。
- 答题模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解释词语的基本义和语境义],这个词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效果,如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人物的什么状态等],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 示例:“那花瓣儿却像双双蝴蝶,随风飘舞。”中的“像”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瓣比作蝴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瓣飘落时的轻盈、优美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 赏析句子
- 答题思路:从句子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分析其在内容表达、情感传递、结构安排等方面的作用。
- 答题模板:这个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具有[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含蓄蕴藉等],在内容上,[具体阐述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或情感];在结构上,[分析句子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如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等];在主题表达上,[说明句子对主题的强化或深化作用]。
- 示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语言简洁明快,形式整齐匀称,在内容上,通过对芦苇和竹笋的生动描写,形象地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虚浮自负的人;在结构上,这两句独立成段,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在主题表达上,进一步强化了文章批判不良学风和作风的主题。
含义理解题
- 理解句子含义
- 答题思路:先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文章主旨等挖掘其深层含义,包括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最后整合答案。
- 答题模板: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解释句子字面的意思],在深层含义上,它象征着[结合文章主旨和上下文分析其象征意义或引申意义],表达了作者[情感或观点]。
- 示例:“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描绘了黎明前天空的颜色和周围环境的寂静,在深层含义上,它象征着当时的社会处于黑暗之中,人们大多处于沉睡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改变这种黑暗现实的渴望。
- 理解词语含义
- 答题思路:同样先解释词语的基本义,再结合语境分析其在文中的特殊含义,包括指代义、语境赋予的新义等。
- 答题模板:“[词语]”的原意是[解释基本义],在文中,它指的是[结合语境解释其在文中的具体指代或新的含义],这样用词更加[分析其用词的效果,如准确、生动等],有助于表达[与文章情感或主题相关的内容]。
- 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中的“攀”原意是用手抓住东西向上爬,在文中,它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动作,这个用词更加准确生动,有助于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心疼之情。
作用题
- 段落作用
- 答题思路(写了什么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结构(在文章中的位置所起的结构作用,如开头段引出下文、中间段承上启下、结尾段总结全文等)、手法(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 答题模板:本段在内容上,[阐述了段落所写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上下文的联系];在结构上,[分析了段落在文章整体结构中的作用,如开头段为下文做铺垫、中间段过渡衔接、结尾段呼应开头等];在手法上,[指出段落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 示例:文章开头的这一段,在内容上通过描写自然环境,营造出了一种压抑的氛围,为下文人物的出场和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在结构上,它引出了下文的故事,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手法上,运用了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人物的心情,作用**
- 答题思路与文章内容的关系(是否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主旨等)、标题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对文章表达的效果)、标题对读者的吸引力(如设置悬念等)等方面进行思考。
- 答题模板“[标题名称]”的作用有:在内容上,[说明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如概括了文章的主要事件、点明了主旨等];在手法上,[分析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运用比喻使标题更生动形象等];在吸引读者方面,[阐述标题是否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兴趣等]。
- 示例:《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标题,在内容上,概括了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他是一个总是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在手法上,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套子”来代指别里科夫的保守思想和行为方式,使标题更具讽刺意味;在吸引读者方面,设置了悬念,让读者想要了解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探究题
- 探究原因
- 答题思路:从文本内的原因(如人物的性格特点、情节发展的必然性、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和文本外的原因(如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 答题模板:[现象/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本内来看,[分析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因素];从文本外来看,[结合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等进行分析],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现象/事件]的发生。
- 示例:探究《孔乙己》中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从文本内来看,孔乙己自身的迂腐、虚荣、好吃懒做等性格特点是导致其悲剧的重要原因,他热衷于科举,却屡试不第,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从事其他劳动,在酒店里还总是炫耀自己的学问,被人嘲笑,从文本外来看,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以及人们思想的冷漠、麻木,封建科举制度使孔乙己一心追求功名,却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周围人们对他的嘲笑和冷漠,也加剧了他的悲剧命运,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 探究观点
- 答题思路: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如人物的行为、语言、情节发展等),再结合生活实际或社会现象进行拓展分析。
- 答题模板:我认为[观点],从文本来看,[列举文本中的依据进行分析];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或道理],[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 示例:对于“苦难是否能成就人生”这一观点进行探究,我认为苦难在一定程度上能成就人生,从文本来看,如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之作,他在苦难中没有放弃,而是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联系生活实际,许多成功人士都经历过挫折和苦难,如马云创建阿里巴巴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正是这些困难锻炼了他的意志,使他不断探索创新,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苦难能让人学会坚强、成长,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成就人生的。
评价题
- 评价人物行为或观点
- 答题思路:先明确自己对人物行为或观点的态度(支持、反对或辩证看待),然后从文本中找出相关依据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社会价值观、道德标准等进行综合评价。
- 答题模板:对于[人物行为/观点],我认为[表明态度],从文本来看,[分析人物行为或观点的依据及其合理性或不合理性],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结合社会道德、伦理等标准进行评价],[总结自己对该人物行为或观点的评价]。
- 示例:评价《鸿门宴》中刘邦的行为,我认为刘邦在鸿门宴中的行为是机智勇敢的,从文本来看,刘邦在得知项羽要攻打他时,及时向项伯道歉并拉拢项伯,在鸿门宴上又能屈能伸,向项羽示弱,这些行为都体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他善于利用人际关系,巧妙地化解了危机,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在面对强大的敌人和危险的处境时,能够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保存实力,这种行为是一种生存智慧,也符合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法则,刘邦在鸿门宴中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
- 答题思路:先总体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优点或不足,然后从具体的方面(如主题的深刻性、情节的合理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表现手法的运用等)进行分析论证。
- 答题模板:这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总体评价优点或不足],具体体现在[从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分析],在艺术特色上[总体评价优点或不足],从语言、表现手法、结构等方面分析],[总结对文章的整体评价]。
- 示例:评价《林黛玉进贾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这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它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展现了贾府的奢华和封建大家庭的等级森严,具体体现在对贾府建筑、陈设的描写中,能看出贾府的富贵;通过对人物身份地位的不同描写,如王熙凤的放诞和贾母的尊贵等,体现了封建家庭的等级制度,在艺术特色上独具匠心,例如语言细腻生动,对林黛玉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等语句生动地展现了她初进贾府时的谨慎小心,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对比,如林黛玉的细心与王熙凤的张狂形成对比,突出了人物性格,结构上以林黛玉的行踪为线索,条理清晰。《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思想内容深刻、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