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中,掌握正确的操作要点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更关系到实验者的安全,以下是高中化学实验的一些常见操作要点:
实验前准备
- 熟悉实验内容
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前,要仔细阅读实验教材,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以及预期的实验结果,在探究氯气的漂白性实验中,需要清楚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从而使有色物质褪色这一原理,才能更好地理解后续的实验操作。
- 检查仪器和药品
- 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完好无损,检查试管是否有裂缝,量筒、量杯的刻度是否清晰准确,酒精灯的灯芯是否完好且酒精量是否合适(一般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少于1/3),对于玻璃仪器,还要检查其是否干净,有油污的仪器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如在银镜反应实验中,试管不干净会导致银镜不均匀或无法形成。
- 核对药品的名称、纯度和数量是否符合实验要求,有些药品容易变质,如钠露置在空气中会氧化,实验前要确保药品的质量。
- 个人防护
进入实验室要穿上实验服,实验服可以防止化学物质溅到衣服上,对身体造成伤害,要戴上合适的护目镜,防止化学飞溅物进入眼睛,如果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气体,还需要佩戴口罩或防毒面具。
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 仪器的使用
- 试管:加热试管时,应使用试管夹夹持试管的中上部,试管与桌面约成45°角,先预热试管底部,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例如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应将试管平放,用镊子将固体放在试管口,然后慢慢竖起试管,使固体缓缓滑到试管底部,避免打破试管底部。
- 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量取一定体积的浓硫酸用于配制硫酸溶液时,准确的量取是保证溶液浓度准确的关键,不能用量筒作为反应容器,也不能在量筒中直接配制溶液。
- 酒精灯: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绝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失火,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盖灭后需再提起灯帽,重新盖上,以防止灯帽内外形成压强差而打不开灯帽,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使用外焰。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先将试管横放,把药匙或纸槽伸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来,防止药品沾在试管壁上,取用块状固体药品一般用镊子,先将固体放在略倾斜的容器口,然后将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固体缓缓滑到容器底部,避免打破容器。
- 液体药品:取用较多液体药品时可直接从细口瓶中倾倒,倾倒时要注意标签朝向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腐蚀标签,取用少量液体药品时可用胶头滴管,滴管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不能伸入容器内,以免污染滴管。
- 加热操作
- 加热玻璃仪器时,要先进行预热,防止仪器受热不均而破裂,在加热烧杯中的液体时,要先用酒精灯在烧杯底部来回移动,使烧杯均匀受热,然后再固定加热,对于需要长时间加热的实验,要注意观察仪器的状态,适时调整加热位置。
- 加热过程中,不能将液体加得太满,一般不超过容器容积的1/3 - 1/2,防止液体受热沸腾时喷出。
- 过滤操作
制作过滤器时,要将滤纸对折两次,展开成圆锥形,放入漏斗中,用蒸馏水润湿滤纸,使其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有气泡,过滤时,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是指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是指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是指烧杯嘴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要紧靠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这样可以使过滤效果更好,防止液体飞溅和滤纸破损。
- 蒸发操作
蒸发溶液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过热导致液体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例如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在蒸发食盐溶液时,通过搅拌使溶液受热均匀,当大部分食盐析出时停止加热,避免晶体飞溅。
实验后处理
- 仪器的清洗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仪器,清洗后的仪器应放在指定的位置晾干或烘干,对于一些不易洗净的仪器,如粘有油脂的试管,可以用热的碳酸钠溶液或洗衣粉溶液清洗;对于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可以用稀硝酸清洗。
- 药品的处理
对于剩余的化学药品,不能随意丢弃,一般的化学药品要放入指定的回收容器中,对于有毒的化学药品,如重金属离子的溶液等,要进行特殊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 整理实验台
清理实验台上的杂物,将实验用品摆放整齐,检查酒精灯是否熄灭,水龙头是否关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