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概括类题目
(一)概括文章内容
- 要素归纳法: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司马光砸缸》,时间是小时候,地点是庭院,人物有司马光和小伙伴,起因是小伙伴掉进瓮里,经过是司马光用石头砸缸,结果是水流出来小伙伴得救,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来概括,即小时候,司马光在庭院里用石头砸破水缸救出掉进瓮里的伙伴。
- 段意合并法: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将主要段落的大意合并,删去次要内容,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分别概括出描写西沙群岛位置、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等部分的内容,然后合并为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方法 | 示例 |
---|---|
要素归纳法 | 《乌鸦喝水》:夏天,乌鸦在树林里通过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喝到了水。 |
段意合并法 | 《美丽的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
(二)概括段落大意
- 摘句法:直接摘取段落中的中心句、总起句或总结句,比如段落开头有“海边的沙滩是我们的快乐天地”,这就是中心句,可直接作为段落大意。
- 缩句法:去掉句子中的修饰成分,保留主干,如“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快乐地飞舞”,可缩为“蝴蝶飞舞”,再结合上下文确定段落大意。
- 串联法:将段落中几个关键意思串联起来,例如一段分别写了小明早上起床、吃早餐、收拾书包,可概括为小明早上准备上学的一系列事情。
理解词语类题目
(一)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 找近义词:在文中找与这个词意思相近的词,如“他非常诧异,眼睛睁得大大的”,“诧异”可找近义词“惊讶”。
- 拆字组词:对于一些成语或四字词语,可以把字拆开组成新词帮助理解,如“呕心沥血”,“呕”是吐,“沥”是滴,组合起来就是费尽心思。
- 代入法:把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词语代入句子,看是否通顺,如“他小心翼翼地捧着鸟蛋”,“小心翼翼”换成“小心谨慎”代入,句子意思不变,从而理解其意思。
方法 | 示例 |
---|---|
找近义词 | “宁静的夜晚,繁星满天”,“宁静”的近义词是“安静”。 |
拆字组词 | “精疲力竭”,“精”可组“精神”,“疲”组“疲惫”,理解整个词是精神和身体都极度疲劳。 |
代入法 | “他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活动”,“兴致勃勃”换成“兴高采烈”代入,理解其意思是兴趣浓厚的样子。 |
(二)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结合文章具体情境,分析词语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含义,小守门员感觉自己像个英雄”,“英雄”在这里不是简单的勇敢之人,而是他在守门时的出色表现让他有了像英雄一样的自豪感,要结合守门的情节来理解。
理解句子类题目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 因果分析:找出句子与上下文的因果关系,如“因为有了阳光,所以花朵开得格外鲜艳”,从因果关系理解句子强调了阳光对花朵生长的作用。
-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前后文内容理解句子,比如前面写城市的喧嚣,后面写乡村的宁静,句子“乡村是心灵的归宿”就通过对比突出乡村的宁静能安抚心灵。
(二)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往往要结合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表面是说道路多,深层含义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遇到困难要灵活变通,这需要从文中作者经历的事情及感悟中去体会。
人物分析类题目
(一)分析人物形象
- 从外貌描写分析:如“他头戴毡帽,身穿蓑衣,脚蹬草鞋”,可以看出是个勤劳朴实的劳动者形象。
- 从语言描写分析:“‘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他坚定地说”,体现出人物有决心、意志坚定。
- 从动作描写分析:“他三步并作两步冲过去”,表现出人物急切的心情。
- 从心理描写分析:“他心里暗暗想:这次一定要成功”,反映出人物对成功的渴望。
描写方法 | 示例 | 人物形象特点 |
---|---|---|
外貌描写 | 她有一头乌黑的长发,明亮的眼睛,总是带着微笑。 | 美丽、亲切 |
语言描写 | “我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到底!”他大声喊道。 | 有毅力、坚定 |
动作描写 | 他轻轻地拿起书本,慢慢地翻开,仔细地读起来。 | 认真、细致 |
心理描写 | 他心想:要是能得奖就好了,我一定要努力练习。 | 有上进心、期待 |
(二)分析人物品质
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选择来判断,例如雷锋冒雨送孩子回家,还帮忙修车,体现出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品质。
表达情感类题目
(一)体会作者情感
- 抓关键词句:文中“多么可爱的小鸟啊!”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 分析文章题材:写景的文章可能表达对美景的赞美,写人的文章可能有对人物的敬佩等,如《桂林山水》,通过对桂林山水景色的描写,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
(二)体会文中人物情感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中去感受,如“妈妈一把把我搂在怀里,眼眶红了”,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体会到妈妈的感动和心疼。
作用类题目
(一)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 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如《桂林山水》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主题,总领全文对桂林山水的描写。
- 中间:承上启下,过渡,不仅………”这样的句子,前半句承接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
-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如《灯光》他们在灯光下多么幸福地生活着,而这一切,都是郝副营长用生命换来的”,总结全文,点明郝副营长牺牲的意义,升华主题。
(二)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 开头段: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如写游记开头介绍旅游的时间、地点等,为后面写游玩过程做铺垫。
- 中间段:承接上文,展开描述,推动情节发展,比如在故事发展中,一段描写人物对话的段落,承接上文情节,推动故事继续发展。
- 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如有些文章结尾会再次提到开头的场景或问题,呼应开头,让文章结构严谨。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阅读《秋天的雨》,回答问题。
- 请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句话中“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请用答题模板中的方法解释。
- 文中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从哪些描写能看出秋天的雨的特点?请分析描写手法并说明。
-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解答:
-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方法:要素归纳法。
- 答案:秋天的雨给植物染上颜色,给果实带来香甜,给动物带来信息,描绘了秋天的美丽和丰收,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 解释“五彩缤纷”的含义:
- 方法:找近义词。
- 答案:“五彩缤纷”的近义词是“五颜六色”,意思是颜色繁多,非常好看,在这里形容秋天的雨给各种植物染上了多种颜色,如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等,让秋天变得色彩斑斓。
- 文中第三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 分析:第三段开头“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承接上文对秋天颜色的描写,引出下文对秋天气味的描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 答案: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秋天颜色的描写,引出下文对秋天气味的描写。
- 分析秋天的雨的特点及描写手法:
- 分析:从“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秋雨比作钥匙,形象地写出秋雨开启了秋天的大门;“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也是比喻,生动地表现秋雨给世界带来多彩的颜色;“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运用拟人,赋予秋雨人的动作“藏”,使秋雨更具趣味性,通过这些描写手法,看出秋天的雨温柔、滋润、神奇,能给大地带来变化。
- 答案:秋天的雨温柔、滋润、神奇,运用比喻、拟人等描写手法,如“是一把钥匙”“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等,生动形象地写出秋雨的特点和作用。
- 体会作者情感:
- 分析:文中通过对秋天的雨细腻的描写,如对颜色、气味等的描绘,以及对秋雨带来的美好变化的叙述,如植物变色、果实成熟等,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答案:作者通过对秋天的雨细致的描写,表达了对秋天的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流露出对秋天这个季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