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课后服务
“双减”政策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简称,该政策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于2021年7月发布,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进实施。
小学课后服务概述
(一)定义与目标
小学课后服务是指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每个有需要的小学生,基于学生、家长自愿原则,在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任务之后的一段时间,学校组织小学生开展作业辅导、科普活动、艺术、社团活动以及兴趣小组活动等,是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的结合,其目标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兴趣特长、促进全面发展,同时解决家长接送难题,减轻家庭教育负担。
(二)主要内容
- 作业辅导: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解答疑问,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学生能够在学校完成大部分作业,减轻回家后的作业压力。
- 兴趣小组活动:开设各类兴趣小组,如绘画、音乐、舞蹈、体育、书法、科技制作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创造力。
- 社团活动:组建各种社团,如文学社、合唱团、足球队、机器人社团等,通过定期开展活动,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 科普与阅读活动:举办科普讲座、科学实验、阅读分享会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科学和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阅读习惯。
- 其他活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还可以开展一些其他的活动,如心理健康辅导、安全教育、手工制作等,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
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后服务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在课后服务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培养学生兴趣特长
丰富多样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兴趣特长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深入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减轻家长经济负担
以往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和照顾问题,可能会将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后,家长无需再为孩子报名参加校外培训或托管服务,减轻了家庭教育支出。
(四)彰显真正的教育价值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过于注重分数和升学率的局面,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和育人本质,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后服务面临的问题
(一)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单一
部分学校由于场地、资源有限,课后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的看护、作业辅导以及少数常见的音乐、舞蹈、体育项目上,缺乏多样性和选择性,家长期望的如古筝、口琴等特色项目难以满足,导致家长抢课现象频发,课程设置呈现“统一化”“学科性”倾向,与家长的需求和期待存在差距。
(二)校内师资薄弱
目前小学课后服务教师多以校内教师为主,且女性教师居多,女教师在履行教学职责的同时,还需承担一定的家庭事务,精力有限,难以全身心投入课后服务工作,导致师资力量不足,虽然学校可引入校外教师,但面临资金不足、后期管理等诸多挑战,学校更倾向于聘请校内教师,使得师资结构单一的问题更为突出。
(三)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内课后服务的调研、指导、过程监督和质量考核相对缺乏,学校在课后服务政策落实上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学校自身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考核机制以及保障机制,导致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优化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后服务的策略
(一)加强多元合作,引入外部资源
学校应积极协调符合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志愿者机构、高校、科技馆以及博物馆等相关机构人士参与小学课后服务,邀请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进校园开展绘画、舞蹈、口琴等专项特色课;协调具备资质的志愿者作为补充力量;聘请科技馆、博物馆馆长进入校园讲解中国文化,如开展青铜器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多渠道吸引师资,填补教师缺口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于教育事业的退休老教师、专业特长人士、大学生志愿者、年轻社工等参与课后服务的实践课程设计,退休老教师可参与课后服务管理工作,专业特长人士和大学生志愿者可开展艺术、健身、语言等各类课程,引导家长参与课后服务,实现家校共育。
(三)全过程参与,完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察,学校也应加强对服务人员的监督,创新课后服务评价体系,以学生、老师、学校、第三方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为基础,进行包括服务策划、服务方式等的过程性评估和课程目标实现情况、家长和学生满意度情况的效果评价。
相关问题与解答
(一)问题
如何在保证课后服务质量的同时,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解答
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 开展需求调研:定期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和发展期望,以便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后服务课程内容。
- 分层教学与辅导: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进行分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后服务中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 多样化课程设置:除了常规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外,还可以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如编程、机器人、创客空间等,满足学生对不同领域知识的探索欲望。
- 个性化学习计划: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和完善计划。
-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参加课后服务的课程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