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小组作业避雷指南(划水技巧)
前期准备:巧妙布局,奠定“划水”基础
(一)成员选择有妙招
在小组组建初期,要尽量争取与熟悉且靠谱的同学一组,可以通过观察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来判断,如果不幸被分到不太熟悉的成员组里,在初次见面沟通时,留意大家的性格和态度,对可能比较负责或强势的同学心中有数,以便后续找准自己在组中的位置。
成员类型 | 特点 | 应对策略 |
---|---|---|
学霸型 | 成绩优异,对作业质量要求高,追求完美 | 适当示弱,让其承担主要学术部分,自己可在资料收集等辅助工作上帮忙,博取好感 |
社交达人型 | 善于沟通协调,人脉广 | 与其搞好关系,利用其人脉资源获取信息,在需要对外沟通协调时推举其出面 |
佛系随波逐流型 | 对作业不太上心,只求过关 | 可尝试与这类同学结成“联盟”,但要注意别太过分,以免影响整体作业质量 |
(二)了解作业要求
仔细研读小组作业的具体要求,包括主题、格式、字数、提交时间等细节,明确哪些部分是重点得分点,哪些可以灵活处理,对于一些开放性较强的作业,提前思考如何巧妙地将简单内容包装成复杂形式,以显示自己的“贡献”。
作业进行中:巧用策略,低调“划水”
(一)分工环节
积极争取对自己有利的任务,比如资料收集整理这类相对轻松且容易量化的工作,避免承担核心的撰写、数据分析等重任,除非有十足的把握能快速完成且不出错,如果被分配到重要任务,可以提出与其他成员合作完成,名义上是团队协作,实则可将部分工作分担出去。
理想任务 | 原因 | 操作方法 |
---|---|---|
资料收集 | 工作相对简单,可通过网络搜索快速完成,且能为作业提供素材支持 | 确定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在各大学术网站、图书馆数据库等搜索,整理出看似丰富的资料,用文档分类汇总 |
案例查找 | 范围广,容易找到,不需要太多深入分析 | 依据作业主题,在新闻报道、企业官网等找一些典型案例,简单介绍即可 |
(二)讨论会议
在小组讨论时,不要过于积极发言,以免被分配更多任务,但如果长时间沉默又会显得不参与,所以适时发表一些无关痛痒的观点,比如对某个案例的浅显看法,或者对资料收集渠道的小小建议,当讨论到关键问题如作业框架、核心观点时,尽量跟随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不要提出独特新颖但需要大量精力去验证的想法。
(三)执行过程
按照分工完成任务后,不要主动提出额外帮助,除非其他成员强烈要求,在作业推进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成员进度滞后或有困难,不要轻易伸出援手,可委婉表示自己也有其他任务在身,建议他们内部协调或向老师请教。
后期收尾:完美伪装,顺利“上岸”
(一)整合作业
在将各自完成的部分整合时,注意把自己的名字醒目地放在相应位置,即使是资料收集,也要在文档中注明是自己搜集整理的,并且可以适当夸大资料的重要性和收集难度,让其他成员觉得这部分离不开你的功劳。
(二)检查审核
在作业检查阶段,不要主动承担主力检查工作,但如果被分配到检查任务,只需简单查看格式、错别字等表面问题,对于内容的逻辑性和学术性问题,可提出一些模棱两可的建议,如“感觉这里好像有点不太顺,但我也说不太清楚,要不问问老师?”
(三)应对质疑
如果老师或同学对作业提出质疑,尤其是针对自己负责的部分,不要急于辩解,先诚恳地承认可能存在不足,然后将问题抛给其他成员,如“我觉得当时我们讨论的时候是这么想的,可能我在执行过程中有些地方没把握好,不知道其他同学怎么看?”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划水技巧”能帮助你在小组作业中相对轻松地度过,但大学学习还是应以提升自身知识技能为主要目的,过度“划水”可能会影响自己的专业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