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概括类题目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要素串联法:适用于写事的文章,明确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将这些要素连起来组成完整的话,司马光砸缸》,时间是小时候,地点是庭院里,人物有司马光和小伙伴,起因是小伙伴掉进装满水的大缸里,经过是司马光搬起石头砸缸,结果是水流出来小伙伴得救,串联起来就是:小时候,司马光在庭院里看到小伙伴掉进装满水的大缸,他冷静思考,搬起石头砸破大缸,水流出来,小伙伴得救了。
- 段意合并法: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把这些段意整合起来,适当删减重复内容,就能概括出全文内容,富饶的西沙群岛》,分别概括了海面、海底、海滩等各段景色,最后合并起来就是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拓展法**:有些文章题目高度概括了内容,围绕题目把关键信息补充进去就行,像《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按季节顺序描述小兴安岭美景,概括时可写:文章通过描写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美丽景色,展现了它的生机与富饶,表达了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方法 | 适用文体 | 示例 |
---|---|---|
要素串联法 | 写事 |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
段意合并法 | 写景、写事多段落 | 《赵州桥》 |
(二)概括段落大意
- 摘句法:直接从段落中找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作为段意,如“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就是段落中心句,可直接作为某段大意,后面内容都是围绕它展开描述桥的美观。
- 概括法:没有明显中心句时,要自己提炼,先读懂段落主要意思,用简洁语言概括,一般抓住主要人物、事件或景物特点,如一段写课间操场上同学们活动,有跳绳、打球、踢毽子等,可概括为“课间操场上同学们进行各种活动,充满活力”。
理解词句含义类题目
(一)词语理解
- 联系上下文法:很多词语结合文章前后情节能推断意思,瞻前顾后”所在句子说“他做事总是瞻前顾后,犹豫很久才做决定”,联系看前面情况、看后面情况,再结合犹豫表现,就懂是做事不果断,顾虑多。
- 拆字组词法:遇到不理解成语或词语,拆开解释字再组合,像“呕心沥血”,“呕”是吐,“沥”是滴,合起来形容费尽心思。
- 近反义词法:找文中词语近义词或反义词辅助理解,如“寂静”文中说“夜晚的森林一片寂静,没有一丝声响”,对比白天热闹,可知是安静无声意思,近义词安静,反义词喧闹。
方法 | 示例 | 解释 |
---|---|---|
联系上下文法 | 《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纹丝不动” | 结合邱少云在烈火中忍受痛苦不动,理解是一点儿也不动。 |
拆字组词法 | “手舞足蹈” | 手舞是双手舞动,足蹈双脚跳动,形容高兴到极点。 |
近反义词法 | “富裕” | 文中对比贫困山村,理解与贫穷相反,钱财充足。 |
(二)句子理解
- 抓关键词法:找出句子核心词汇,分析表达情感或主旨,如“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抓住“害羞”“遮遮掩掩”,体会春天初到,景物若有若无、轻柔羞涩特点。
- 修辞还原法:若句子用修辞手法,先还原本义,比喻句把喻体还原成本体理解,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把书比作阶梯,说明书对人进步有推动作用,像阶梯助人登高。
- 联系生活法:有些句子结合生活实际去想,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联系日常学习做题、玩耍时对时间感受,明白时间宝贵,一去不返。
人物分析类题目
(一)分析人物形象
- 外貌描写分析:从人物容貌、服饰等看出特点,如《少年闰土》中“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显小闰土健康、淳朴、农村少年模样。
- 语言描写分析:人物说的话反映性格,像《晏子使楚》晏子巧妙回楚王话,体现机智善辩、不卑不亢,维护国家尊严。
- 动作行为分析:做事动作展现内在。《林冲风雪山神庙》林冲一系列动作,凸显谨慎细心、武艺高强。
- 心理描写分析:直接心理描写或从情节推测心理,如《凡卡》凡卡回忆爷爷时心理,看出他孤独痛苦、渴望幸福。
分析角度 | 示例 | 人物形象 |
---|---|---|
外貌描写 | 《故乡》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 | 精明、势利、尖刻 |
语言描写 | 《孔乙己》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 | 迂腐、爱面子、自欺欺人 |
动作行为 | 《守株待兔》农夫“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 | 懒惰、侥幸心理、不劳而获 |
心理描写 | 《小抄写员》叙利奥帮父亲工作又担心被发现的心理 | 懂事、勤劳、体贴家人 |
(二)评价人物品质
结合人物做的事、说的话综合判断,如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从他一次次帮人、捐款捐物等事迹得出;文天祥爱国忠诚,从拒绝元朝高官厚禄、写《正气歌》等体现,答题先说品质,再举例说明。
标点符号作用类题目
(一)句号
表示陈述语气,用于叙述一件事或一个道理结束,如“太阳落山了。”标志这件事说完。
(二)问号
用在疑问句末尾,有询问、反问等作用,如“你作业写完了吗?”是一般询问;“难道我们不该保护环境吗?”是反问,强调应该保护。
(三)感叹号
表达强烈感情,如赞美、惊讶、愤怒等。“多么美丽的景色啊!”是赞美;“真是太气人了!”是愤怒。
(四)逗号
停顿作用,分隔句子成分或并列词语等。“我喜欢画画、唱歌、跳舞。”分隔爱好;“他高兴地跳起来,跑出门去。”分隔连续动作。
(五)分号
并列分句或复杂长句内分层隔开。“地上的水渐渐干了;天上的云慢慢散了。”并列两事;长句列举多种情况用分号分层更清晰。
(六)引号
引用话语、特定称谓、强调或讽刺等,如“小‘包青天’断案如神”是特定称谓;“所谓的‘聪明人’其实很愚蠢”是讽刺。
问题与解答
问题:阅读《桂林山水》片段,回答问题。“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解答:这段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漓江的水真……啊”句式相同,语气一致,形成排比,作用是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从静、清、绿三个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漓江水的独特之美,增强语势,使文章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让读者对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