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自尊心过强是成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若引导得当,能助力其健康发展;反之,则可能引发诸多问题,以下从多个方面阐述如何引导自尊心过强的青少年:
理解根源,建立信任
青少年自尊心过强往往有其深层原因,可能是成长环境所致,比如长期处于被过度夸赞或与他人频繁比较且总是胜出的环境中,使他们习惯将自己的形象维持在较高水平,容不得丝毫否定,也可能是自身心理发展特点,这个阶段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对自我认知较为敏感,把自尊视为保护自己的重要铠甲。
家长和老师要放下评判的姿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去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与感受,当孩子因为一次小挫折而情绪低落、大发雷霆时,不要急于指责其“太脆弱”“不该这样”,而是找个安静私密的空间,温和地询问:“我知道你现在心里肯定不好受,愿意和我说说具体是怎么想的吗?”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从而建立起信任关系,为后续引导奠定基础。
肯定努力,弱化结果导向
自尊心过强的青少年通常很在意结果,一旦失败,自尊便会受挫,引导时应将关注点从结果转移到努力过程上,比如孩子考试失利,不要一开口就强调成绩不理想,而是说:“我看到你为这次考试付出了好多努力,每天认真复习到很晚,虽然这次成绩不太理想,但你的付出大家都看得到。”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先肯定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让他们明白努力的价值远超结果本身。
以学习新技能为例,孩子想要学绘画,过程中可能画得并不完美,甚至不如他人,此时应称赞孩子拿起画笔的勇气、认真观察临摹的专注,而非纠结于作品是否逼真、好看,久而久之,孩子会逐渐接受努力不一定每次都换来完美结果,但努力的过程能带来成长,减轻对结果过度在意而产生的高自尊压力。
接纳不足,树立正确自我认知
帮助青少年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足是关键,可以通过分享自己或他人的故事,巧妙地传达这一观念,比如家长可以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不擅长在公众面前讲话,一上台就紧张得不行,但我后来不断尝试,慢慢克服了这个问题,你看那些著名的演讲家,也不是一开始就口若悬河,都是一步步练出来的。”
利用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缺点,当孩子在某件事上做得不好时,不要嘲讽,而是平和地说:“这件事确实有点难,你没做好很正常,我们一起看看下次怎么改进。”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制定成长计划,让他们明白自尊不是建立在无所不能上,而是源于敢于直面不足、持续进步的勇气。
培养挫折承受力,拓展心理韧性
有意识地为青少年创造一些适度挫折情境,帮助他们学会应对,鼓励孩子参加有一定挑战性的比赛或活动,在准备过程中,孩子会面临压力,比赛也可能出现失败结局,赛前和孩子一起分析对手、制定策略,赛后无论成败,都和孩子复盘整个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如果孩子在竞选班干部中落选,陪孩子分析竞选表现,如演讲内容、神态表情、与同学互动等方面,找出可以提升之处,告诉孩子:“这次没选上没关系,咱们积累了经验,下次肯定能做得更好。”通过多次这样的经历,孩子的挫折承受力会逐渐增强,不再因一点小挫折就感觉自尊受损,而是把挫折当作成长的阶梯。
鼓励社交,学会尊重他人
自尊心过强的青少年有时在社交中会表现得强势、以自我为中心,难以接纳不同意见,家长和老师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在集体环境中学会倾听、理解他人,比如组织家庭聚会、小组合作项目等,让孩子在互动中观察他人的需求、感受。
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引导孩子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孩子和同学因为玩游戏规则发生争执,先让孩子冷静下来,然后说:“你现在很生气,不过咱们想想,如果你的朋友一直坚持他的想法,你会不会也不舒服?大家一起玩,是不是要互相商量,找到一个都能开心的办法?”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尊重他人是良好社交的基础,在维护自尊的同时,也要顾及他人感受,避免因过度自尊而破坏人际关系。
树立榜样,传递价值观
寻找身边或名人故事中自尊与谦逊并存的榜样人物,向青少年传递正确价值观,如科学家牛顿,取得巨大成就后仍谦逊地说自己是在前人基础上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体育明星乔丹,虽球技超凡,却尊重每一个对手、教练和队友。
跟孩子讲述这些故事时,重点剖析榜样人物在面对荣誉、批评时的态度,如何保持自尊又不傲慢,如何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让孩子明白真正的自尊不是高高在上、不容置疑,而是有底气展现自我的同时,能欣赏他人、向他人学习,将这种价值观内化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
引导青少年自尊心过强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家长、老师乃至整个社会营造包容、理解、积极向上的氛围,用耐心、爱心与智慧陪伴他们走过这段成长旅程,让自尊成为助力而非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