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遗传题是高考中的重要题型,也是学生普遍认为较难的部分,以下是详细的解题思路:
明确题目类型
- 遗传规律类
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如果是涉及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可能是考查基因分离定律;若涉及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则可能与自由组合定律有关,在豌豆的紫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就主要运用基因分离定律来分析,而像豌豆的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杂交,产生不同性状组合的子代,就需要用到自由组合定律。
- 遗传系谱图类
这类题目给出家族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图谱,首先要判断遗传病是显性还是隐性,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染色体遗传,通过观察系谱图中患者在整个家族中的分布情况来初步判断,如果父母无病而子女有病,该遗传病很可能是隐性遗传病;如果患者全为男性(女性不患病),则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等。
- 基因定位类
通常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以及亲本的基因型来推测目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通过分析具有特定性状的亲子代关系,判断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是在染色体的同一位置还是不同位置等。
解题步骤
- 信息提取
仔细阅读题目,提取关键信息,包括亲本的性状、子代的性状及比例、是否涉及特殊条件(如伴性遗传中的性别、是否为近亲结婚等),题目中提到“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病的孩子”,这就提示我们该遗传病可能是隐性遗传病,因为父母表型正常而孩子患病,很可能是父母都携带隐性致病基因。
- 确定显隐性关系
对于遗传规律类题目,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判断:一是根据定义,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为隐性性状,二是在系谱图中,“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在一个家族系谱图中,父母都正常,孩子患病,这种情况符合隐性遗传的特点。
- 写出遗传图式
根据题目中的亲本和子代的性状,写出可能的基因型和遗传图式,对于简单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假设显性性状由A控制,隐性性状由a控制,如果亲本为AA和aa杂交,子代基因型为Aa,表现为显性性状,在涉及两对相对性状时,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将每对性状的基因型分别写出,再进行组合,黄色圆粒(YyRr)和绿色皱粒(yyrr)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就可以通过分别分析每对等位基因的传递情况来确定。
- 运用遗传规律计算概率
在确定了亲本的基因型后,根据遗传规律计算子代出现某种基因型或表现型的概率,对于基因分离定律,如Aa自交,子代出现AA、Aa、aa的概率分别是25%、50%、25%,在自由组合定律中,将每对等位基因的概率相乘得到相应的组合概率,YyRr自交,子代中YYRR的概率是(1/4)×(1/4) = 1/16,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如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基因突变等因素对概率的影响,在伴性遗传中,还要考虑性别对概率的影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获得致病基因就会患病,而女性需要获得两个致病基因才会患病。
- 验证答案
将计算得出的结果代入题目中进行验证,检查是否符合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如子代的性状比例、亲本的基因型等,如果不符合,需要重新检查解题过程,看是否是在判断显隐性、确定基因型或者计算概率等步骤出现了错误。
特殊情况处理
- 不完全显性
当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的性状介于两个亲本之间,这种情况为不完全显性,紫茉莉的红色花和白色花杂交,子一代的花是粉红色,在解题时,要明确这种特殊的显性关系,按照不完全显性的规律来分析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 共显性
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同时表现出两个亲本的性状,人类的ABO血型系统中,IA和IB为共显性关系,在遇到这种情况的遗传题时,要根据共显性的特点,准确判断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 连锁与交换
在基因定位类题目中,要考虑基因的连锁与交换情况,如果两个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可能会发生连锁遗传,也可能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交换,通过分析子代中出现的重组类型及其比例,可以判断基因之间的距离和连锁关系,果蝇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杂交,子代出现了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四种类型,且比例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预期,这就提示我们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发生了交换。
高中生物遗传题的解答需要熟练掌握遗传规律,认真分析题目中的信息,按照正确的解题步骤进行,同时注意特殊情况的处理,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总结,可以提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