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夏令营优秀营员评选标准

学术表现(40%)
评价维度 |
具体指标 |
评分标准 |
本科成绩 |
前三年(或前五个学期)平均绩点(GPA)及专业排名 |
绩点在专业前 10%以内,得 30 - 40 分;前 11 - 20%,得 20 - 30 分;前 21 - 30%,得 10 - 20 分;30%以后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 10 分。 |
科研经历 |
参与科研项目数量、质量,是否发表学术论文等 |
有国家级科研项目经历且成果突出,如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得 30 - 40 分;参与省级科研项目或有校级重点科研项目并取得一定成果,得 20 - 30 分;参与普通校级科研项目或有一定科研实践但未形成突出成果,得 10 - 20 分;无科研经历,得 0 - 10 分。 |
学科竞赛 |
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
获国际赛事一等奖,得 30 - 40 分;国家级一等奖,得 25 - 35 分;国家级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得 15 - 25 分;省级二等奖、三等奖,得 5 - 15 分;校级一等奖,得 5 - 10 分;其他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 5 分。 |
综合素质(30%)
评价维度 |
具体指标 |
评分标准 |
学习能力 |
在夏令营期间课程学习、讲座领悟、知识掌握速度等 |
对夏令营课程内容理解深刻,能快速掌握新知识,主动与授课教师互动交流,提出有深度问题,得 20 - 30 分;能较好跟上课程节奏,掌握基本知识,偶尔参与互动,得 10 - 20 分;学习吃力,参与度低,得 0 - 10 分。 |
团队协作 |
小组讨论、项目合作中的表现 |
在团队中发挥关键作用,积极协调团队成员,促进团队合作高效完成任务,得 20 - 30 分;能较好配合团队,承担相应任务,为团队贡献力量,得 10 - 20 分;团队协作意识淡薄,与成员产生矛盾,影响团队进度,得 0 - 10 分。 |
沟通能力 |
与他人交流表达清晰、准确,礼貌得体 |
沟通流畅自如,观点阐述明了,善于倾听他人意见,能妥善处理沟通中的问题,得 15 - 20 分;沟通基本顺畅,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偶尔出现误解,得 8 - 15 分;沟通存在障碍,表达不清,引起多次误解,得 0 - 8 分。 |
发展潜力(20%)
评价维度 |
具体指标 |
评分标准 |
创新思维 |
在讨论、作业、活动中展现的创新思路、方法 |
提出独特新颖的创新想法,且具有可行性,能有效解决问题,得 15 - 20 分;有创新意识,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但想法不够成熟,得 8 - 15 分;思维定式明显,缺乏创新表现,得 0 - 8 分。 |
专业兴趣 |
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及未来深造规划的契合度 |
对专业充满热情,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规划,且规划合理、前瞻,与学校科研方向契合度高,得 15 - 20 分;对专业有兴趣,有一定深造想法,但规划不够清晰,得 8 - 15 分;对专业兴趣不高,深造意愿不强,得 0 - 8 分。 |
综合表现(10%)
评价维度 |
具体指标 |
评分标准 |
遵守纪律 |
遵守夏令营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出勤等情况 |
全程严格遵守纪律,无迟到、早退、旷课行为,得 8 - 10 分;有轻微违纪,如一次迟到或早退,得 4 - 8 分;多次违纪,影响活动秩序,得 0 - 4 分。 |
品德修养 |
诚实守信、尊重师长、友善待人等品德素养 |
品德高尚,深受师生好评,在活动中展现出良好道德风貌,得 8 - 10 分;无不良品德行为,表现中规中矩,得 4 - 8 分;出现不诚信、不尊重他人等行为,得 0 - 4 分。 |
评选时,由夏令营导师团队根据学员在各方面的表现,按照上述标准进行打分,汇总后从高到低排序,确定优秀营员名单,通常优秀营员比例控制在参营总人数的 30% - 50%左右,具体依当年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