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讨好型人格”自救指南
认识“讨好型人格”
(一)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特质,在大学校园里,这类同学常常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害怕拒绝别人的要求,总是把满足他人需求放在首位,哪怕会给自己带来不便或委屈,有的同学明明自己很忙,却还是硬着头皮帮室友代课、做作业;有些同学在小组讨论中,即使自己有不同的观点,也不敢表达,生怕引起他人不满。
(二)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 | 具体表现 |
---|---|
家庭环境影响 | 从小被父母要求乖巧听话,压抑自己的想法,以迎合父母期望 |
学校环境因素 | 在以往学习生活中,因成绩等被老师同学关注,习惯用讨好获取认可 |
个人心理因素 | 内心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只有通过讨好才能被他人接受 |
在大学之前,很多同学长期处于家庭和学校相对单一的评价体系下,在家里,为了得到父母表扬,努力成为乖乖孩;在学校,成绩好似乎就能获得老师青睐和同学羡慕,这种模式延续到大学,面对复杂多元的人际关系,就容易陷入讨好模式,试图用对他人的有求必应来融入集体,证明自己的价值。
讨好型人格的表现及危害
(一)常见表现
- 不敢拒绝:无论是同学让帮忙带饭、取快递,还是借笔记、抄作业,即便自己不情愿,也很少说“不”,有同学凌晨三点找讨好型人格的同学帮忙修改简历,哪怕第二天自己有重要考试,这类同学还是会强撑着帮忙。
- 过度在意评价: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条朋友圈发出去,如果没有很多人点赞评论,就会焦虑不安,觉得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拼命反思、解释。
- 压抑自我需求:自己想参加的活动,因为担心同伴不感兴趣或者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就放弃报名;想买喜欢的东西,却因考虑别人会觉得自己乱花钱而作罢。
(二)带来的危害
危害方面 | 具体阐述 |
---|---|
个人情绪受损 | 长期压抑自我,积累大量负面情绪,容易焦虑、抑郁,内心痛苦 |
人际关系失衡 | 看似与很多人关系不错,实则因为没有原则,别人可能并不真正尊重,交友质量低 |
错失发展机会 | 把精力都放在迎合他人上,没时间提升自我,错过锻炼能力、拓展人脉的好时机 |
讨好型人格的同学就像一直在为他人“撑伞”,却忘了自己也会被雨淋湿,他们在这种畸形的人际模式中,渐渐失去自我,不仅心情压抑,而且个人成长也受到严重阻碍。
自救方法与行动建议
(一)学会拒绝
- 明确拒绝原则:当别人的请求超出自己能力范围、违背自己意愿或者会损害自身利益时,要勇敢说“不”,临近考试,同学找你帮忙做小组作业,你可以坦诚地说:“我现在也在紧张复习,实在没时间,这次真帮不了你,你可以找其他同学。”
- 掌握拒绝技巧:拒绝时语气要坚定但态度要温和,不要过于生硬,可以先肯定对方的请求,再说明自己的难处,如:“你这个活动创意很不错,我很想参加,但我那天已经有其他安排了,实在走不开,下次一定支持你。”
(二)建立自信
- 挖掘自身优点:每天花 10 分钟回顾自己当天做得好的事情,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像课堂上回答对一个问题、坚持晨跑等,写下来,定期翻看,强化对自己的正面认知。
- 设定目标并实现:为自己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如一个月内读完一本专业书籍、参加一次社团比赛,每完成一个目标,自信心就会增加一分,逐渐摆脱对他人认可的过度依赖。
(三)关注自我需求
- 倾听内心声音:在做决定前,先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比如选择社团时,不要只看哪个热门、别人都参加,而是思考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是文学创作、体育竞技还是公益服务。
- 合理分配精力:把自己的事情放在优先位置,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发展兴趣爱好,每周制定时间表,预留专门时段用于自我提升,如学习外语、练习乐器等。
(四)重塑人际关系
- 筛选真心朋友:远离那些只知索取、把你讨好当作理所当然的人,多与那些相互尊重、能平等交流的同学交往,在这样的关系中,你不用时刻小心翼翼。
- 真实表达自己:在朋友面前,慢慢打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包括曾经的委屈、不满,你会发现,当你真诚待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应你,这样的友谊才更健康、长久。
大学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摆脱讨好型人格,才能以真实、自信的姿态拥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开启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别再说“不”,别再隐藏自己,从现在开始,做回那个闪闪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