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社交依赖症解决方法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社交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部分大学生逐渐陷入网络社交依赖症,过度沉迷其中,对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本文将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社交依赖症的表现、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大学生网络社交依赖症的表现
(一)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社交上
许多大学生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机社交软件,吃饭、课间、睡前等碎片化时间也都被用来刷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甚至熬夜也要回复消息、浏览动态,导致学习时间被严重挤压。
(二)情绪受网络社交影响大
过度关注网络上他人的点赞、评论,一条负面评价可能就会使其心情低落,而大量的点赞和好评又会让其过度兴奋,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对身边人和事缺乏热情,情绪变得较为浮躁和不稳定。
(三)现实社交能力下降
在网络上能够侃侃而谈,但在面对面交流时却变得沉默寡言、紧张不安,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甚至害怕参与现实的社交活动,如聚会、社团活动等,人际交往圈子逐渐缩小。
(四)产生戒断反应
一旦手机没电、网络信号不好或者被迫暂时离开网络社交,就会感到焦虑、烦躁、无所适从,仿佛失去了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无法安心做其他事情。
大学生网络社交依赖症的原因分析
(一)心理需求未满足
心理需求 | 具体表现 |
---|---|
归属感 | 在陌生环境求学,通过网络社交融入各种兴趣群组、校友群等,获得群体认同感,但过度依赖这种虚拟归属感。 |
自我展示 | 渴望在网络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生活,寻求他人关注和赞美,以弥补现实中自信心的不足。 |
情感寄托 | 与家人、室友关系不够亲密,将情感倾诉和交流寄托于网络好友,逃避现实情感问题。 |
(二)网络社交特点吸引
网络社交特点 | 吸引力 |
---|---|
便捷性 | 随时随地都能与他人联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轻松拓展社交圈。 |
多样性 | 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交流,还有丰富的社交功能,如直播、短视频分享等,满足不同娱乐和社交需求。 |
匿名性 | 可以隐藏真实身份,更自由地表达想法,不用担心现实中的后果,使一些在现实里不敢说的话语得以释放。 |
(三)缺乏自律和时间管理能力
大学相对自由的学习生活环境,没有高中时期紧凑的课程安排和严格监管,部分学生难以自律,不能合理规划时间,容易被网络社交的即时性和趣味性所迷惑,陷入无节制的使用状态。
(四)社会环境影响
身边同学普遍使用网络社交,形成一种氛围,个体易受从众心理影响,而且社会上各类网络社交平台大力推广,不断推出新功能吸引用户,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对网络社交的依赖。
解决方法
(一)自我认知与心理调适
- 反思与觉察
- 定期进行自我反思,记录每天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以及使用场景,分析自己对网络社交的依赖程度和触发依赖的情绪、情境,每次打开社交软件前,先问问自己是真的需要获取信息、与人交流,还是只是习惯性无聊刷手机。
- 通过写日记等方式,梳理自己在网络社交中的情感体验,如因他人评价产生的情绪波动,认识到过度关注虚拟世界反馈对自身心态的不良影响。
- 树立正确心态
- 明白网络社交只是一种社交补充手段,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才更真实、深厚且不可替代,告诉自己网络上的点赞和评论不能完全代表个人价值,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自信,如通过参加特长比赛、志愿服务等活动,获得真实成就感。
- 接受自己在网络上可能有被忽视、误解的情况,不过分在意,将更多精力转移到提升内在素养和现实生活品质上。
(二)丰富现实生活
- 培养兴趣爱好
- 发掘线下兴趣爱好,如绘画、摄影、书法、运动(篮球、羽毛球、跑步等)、音乐演奏等,加入学校的兴趣社团或校外兴趣班,定期参与活动,在现实创作和锻炼中享受乐趣、释放压力,减少对网络社交的精神寄托,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去操场跑步,既锻炼身体又结识志同道合的运动伙伴。
- 鼓励自己参加手工制作活动,如陶艺、木工、手工编织等,沉浸于动手过程,完成后还能收获实物成果,增强对现实生活的掌控感和满足感,降低对虚拟社交的依赖。
- 拓展现实社交圈
- 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学生会组织、校园竞赛等,主动与同学交流合作,在实践中锻炼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建立真实、稳定的友谊,比如在小组作业中,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观点,增进彼此了解。
- 参加学术讲座、行业研讨会等,结识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拓宽视野的同时拓展社交层面,从与多元人群的交流互动中获得成长,减少在单一网络社交圈中的封闭循环。
(三)强化时间管理
- 制定计划
- 为学习、生活制定详细日程表,明确各个时间段的任务,将学习、休息、娱乐、社交等合理分配时间,规定每天上午上课期间、下午自习时间绝对不看手机社交软件,晚上完成作业后,允许自己花半小时到一小时浏览社交动态,其余时间专注于阅读、预习复习等。
- 利用手机自带闹钟或下载时间管理 APP,设置定时提醒,当到达设定的社交软件使用时间上限时,强制自己关闭软件,养成自律习惯。
- 设立目标与奖励机制
给自己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如本学期成绩达到班级前多少名、考取某个证书等,将减少网络社交时间与实现目标挂钩,每成功控制一周网络社交时长,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如看一场电影、买一本喜欢的书,激励自己持续践行时间管理计划。
(四)营造良好环境
- 宿舍氛围营造
- 与室友共同制定宿舍公约,约定在特定时间段(如晚上 11 点后)大家不再使用手机进行社交,改为交流当天学习心得、分享趣事等,增进室友感情,减少各自为战式的网络沉迷。
- 组织宿舍集体活动,如周末户外郊游、一起玩桌游等,丰富宿舍生活,让大家在现实互动中感受到温暖有趣,降低对网络社交的依赖。
- 家庭支持引导
定期与家人通话视频,分享大学生活点滴,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向家人倾诉寻求建议,强化家庭情感纽带,让家成为心灵的港湾,而非只在缺钱时才联系,家人也应鼓励孩子合理安排网络社交,关注其身心健康,给予积极引导。
(五)学习网络社交健康运用
- 筛选社交内容
- 清理手机社交软件关注列表,取消关注一些低质量、只会带来信息干扰或负面情绪的账号,如频繁发布八卦、炫富等内容的博主,重点关注那些能提供知识、启发思考、传递正能量的优质账号,如学术大神、励志榜样、文化科普博主等,让网络社交成为自我提升的助力。
- 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真假,不盲目跟风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避免陷入网络舆论漩涡浪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理性思维。
- 限定功能使用
- 关闭社交软件的非必要推送通知,如朋友圈点赞提醒、微信群聊的冗余消息提醒等,只保留重要联系人或群组的消息提醒,减少信息干扰引发的频繁查看手机冲动。
- 合理利用社交软件的分组功能,将不同类型人际关系分类管理,在需要专注学习或工作时,把娱乐社交类分组设置为免打扰模式,提高自制力。
大学生网络社交依赖症是多种因素交织所致,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学生自身从心理认知、时间管理、现实生活充实等方面入手,同时借助宿舍、家庭营造良好环境,并学会健康运用网络社交,通过多管齐下、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步摆脱对网络社交的过度依赖,回归健康、平衡的大学生活,在现实与虚拟社交之间找到恰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