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应用题解题思路
审题
- 仔细阅读题目
- 四年级学生在面对应用题时,首先要认真读题,逐字逐句地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不能遗漏任何关键信息,题目中可能会出现“一共”“还剩”“平均”等关键词,这些词往往提示了问题的求解方向。
- “小明有10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比小明多3个,问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里的“一共”就告诉我们最后要做的是加法运算,把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相加。
- 圈出重要信息
在读题过程中,把重要的数据、条件和问题用笔圈出来,数据包括具体的数字,如上述例子中的“10个”和“3个”;条件可能是关于数量关系的描述,像“小红的苹果数比小明多3个”;问题是“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样可以让关键信息更加醒目,方便后续分析。
分析数量关系
- 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
- 明确题目中已经给出的数据是已知量,需要求的内容是未知量,例如在行程问题中,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那么速度和时间就是已知量,路程是未知量。
- 以“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行驶了3小时,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为例,“每小时行驶60千米”是速度(已知量),“3小时”是时间(已知量),“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是路程(未知量)。
- 找出数量关系式
- 根据题目的情境和所学的数学知识,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建立数量关系式,在上例中,根据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路程 = 速度×时间”,我们可以得出数量关系式:路程 = 60×3。
- 再比如购物问题,“每本笔记本5元,买了4本,一共花了多少钱?”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是“总价 = 单价×数量”,即总价 = 5×4。
列式计算
- 代入数据计算
- 把已知量代入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例如在计算路程时,60×3 = 180(千米)。
- 对于复杂的计算,可以分步进行,如“学校买来30套桌椅,每张桌子25元,每把椅子15元,一共花了多少钱?”可以先计算一套桌椅的价格,即25 + 15 = 40(元),再计算30套桌椅的价格,40×30 = 1200(元)。
- 检查单位
计算结果要带上合适的单位,在行程问题中,路程的单位是千米、米等;购物问题中,总价的单位是元、角等,如果单位不符合题目要求,答案就是错误的,比如上面汽车行驶路程的例子,答案应该是“180千米”,而不是单纯的数字“180”。
检验答案
- 将答案代入原题
把计算得到的答案放回题目中,看看是否符合题目的条件和逻辑,例如在小明和小红苹果的问题中,计算出一共有23个苹果后,可以检查小红的苹果数是10 + 3 = 13个,然后10 + 13 = 23个,与答案一致,说明答案可能正确。
- 检查计算过程
重新审视列式和计算过程,看是否有计算错误或者列式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在计算总价时,是否准确地使用了单价和数量相乘,有没有漏乘或者错乘的情况。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学校组织四年级同学去植树,一共有45人参加,如果每5人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解答:
- 审题:已知总共有45人,每组5人,要求分成的组数。
- 分析数量关系:根据除法的意义,“组数 = 总人数÷每组人数”,这里是把45人按照每组5人来分组。
- 列式计算:45÷5 = 9(组)
- 检验答案:把45人分成9组,每组5人,9×5 = 45(人),符合题目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