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大学“水课”不浪费时间
认识“水课”
在大学中,“水课”通常是指那些课程内容相对简单、考核要求较低、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或者对学生专业发展核心作用不明显的课程,即使是“水课”,也有一定的学习价值和意义,不能简单地完全忽视。
(一)“水课”的特点
|特点|具体表现| |----|----|基础|多为公共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中的非核心课程,如一些大学的通识课程,内容较为宽泛,深度有限,例如部分学校的“军事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主要是普及基础知识。| |考核方式轻松|成绩评定可能更侧重于平时考勤、简单的作业或者开卷考试,像一些艺术鉴赏类课程,期末考试可能只是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者进行开卷的知识问答。| |教学形式单一|教师多以讲授为主,互动性较少,课堂氛围可能相对沉闷,比如一些大班授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可能比较传统。|
(二)正确看待“水课”
虽然“水课”有上述特点,但它们也是大学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满足毕业学分要求,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紧张的专业学习之余,得到一定的放松和调节。
应对策略
(一)明确目标,主动学习
- 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即使在“水课”上,也要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一门文化素养类的“水课”中,可以计划在课程结束时,能够对相关文化领域有系统的了解,并且能够撰写一篇有深度的课程论文,可以将课程内容按照章节或者主题划分,为自己设定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如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章节、收集案例等。
- 挖掘课程价值 尝试从“水课”中发现与自己专业、兴趣或者未来职业相关的联系,对于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一门看似无关的“影视鉴赏”课上,可以思考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影视特效制作,或者如何开发与影视相关的软件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将“水课”转化为提升自己的契机。
(二)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 积极参与互动 虽然“水课”的互动性可能不强,但自己可以主动参与,积极回答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例如在“社交礼仪”课上,当老师提问关于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时,积极举手回答,同时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见解,参与课堂讨论也能从同学那里获得不同的观点和思路。
- 高效记录笔记 不要因为课程“水”就忽略笔记,笔记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同时也便于课后复习,可以采用多种笔记方法,如思维导图、要点记录等,以“大学语文”课为例,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文章的结构、主题、写作手法等内容,这样在复习时能够快速回顾课程的重点。
(三)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
- 阅读相关文献 根据“水课”的内容,寻找相关的学术文献、专业书籍或者热门报道进行阅读,比如在“环境保护概论”这门“水课”上,阅读《寂静的春天》《可持续发展之路》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历史、现状和前沿问题,可以制定阅读计划,每周阅读一定的篇幅,并做好读书笔记。
- 开展课外调研进行课外调研活动,如果课程涉及到社会现象,如“社会心理学”课,可以针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在学校或者社区进行调查,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撰写调研报告,这样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
(四)利用“水课”时间提升自我
- 学习其他技能已经基本掌握,可以利用剩余时间学习其他技能,在课堂上练习英语听力、背诵单词,或者学习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可以准备一些英语听力材料,如BBC英语、VOA英语等,在老师讲解课程内容比较熟悉或者进行课堂讨论等相对轻松的环节,戴上耳机练习听力。
- 规划未来发展 利用“水课”时间思考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考研方向或者留学计划等,可以查阅相关专业资料,了解行业动态和研究生招生信息,对于打算考研的学生,在“水课”上可以研究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制定初步的考研复习计划。
大学“水课”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应对,通过明确目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拓展学习和提升自我,可以将“水课”变成自我成长的宝贵时间,避免浪费时间,实现大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