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概括类题目
(一)概括文章内容
- 要素串联法: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将关键要素连缀成句,司马光砸缸》,时间是小时候,地点是庭院,人物有司马光和小伙伴,起因是小伙伴掉进缸里,经过是司马光砸缸,结果是小伙伴得救,概括为“小时候司马光在庭院用砸缸的方法救出掉进缸里的伙伴”。
- 段意合并法:先概括每段大意,再整合,如写景文章,一段写天空,一段写地面,一段写感受,把各段关键信息合并,就是文章主要内容,像《火烧云》,分别概括各时段火烧云的变化,组合起来就是文章对火烧云从出现到消失过程的描绘。
(二)概括段落大意
- 摘句法:直接从段落中提取能概括主旨的句子,通常是总起句或总结句,如段落开头“海边的风景如画,吸引着众多游客”,这句就是该段大意,后面内容围绕海边风景如何美展开。
- 缩句法:去掉细节描述,保留主干,若一段写“勤劳的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采蜜,它们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不知疲倦”,可缩为“蜜蜂在花丛采蜜”,即为段落大意。
- 概括法:没有明显中心句时,需自行提炼,如一段描述几个小朋友做游戏的过程,可概括为“小伙伴们快乐地做游戏”。
人物形象分析
(一)从外貌描写分析
- 抓住关键特征:文中对人物外貌独特之处的刻画往往暗示性格,如“他头戴破旧的毡帽,身穿打满补丁的衣裳,脸黄瘦黄瘦的”,看出人物生活贫困、艰辛,可能是个底层劳动者,性格或许坚韧。
- 对比凸显个性:若有不同人物外貌对比,能突出差异,如“一位穿着华丽礼服的女士优雅地走进会场,而角落那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局促地看着周围”,通过对比,女士的富贵、自信与小男孩的贫穷、怯懦形成鲜明反差。
(二)从语言描写分析
- 品味用词语气:人物说话用词及语气反映性格,常说“没关系,我来帮你”的人,善良热心;说话粗声粗气、净讲脏话的,可能脾气暴躁、没礼貌,如《晏子使楚》中晏子机智巧妙的回话,展现他的聪慧与爱国。
- 结合语境理解: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表现不同,面对危险冷静指挥的语言,体现人物勇敢沉稳;遇事就哭哭啼啼、抱怨的语言,显示懦弱娇气。
(三)从动作描写分析
- 分解连贯动作:一系列动作串联展现人物状态,如“他迅速拿起书包,拉开拉链,掏出书本,埋头写作业”,从这些急促动作看出他做事利落、专注学习。
- 关注细节动作:细微动作揭示内心,考试时“他时不时瞟一眼同桌的试卷,又赶紧低下头,手指紧张地捏着笔”,这一细节把他想作弊又害怕的心理暴露无遗,反映其不自信、爱投机取巧。
(四)从心理描写分析
- 直抒内心想法:文中直接呈现人物心理,如“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追上小明,不能让他小瞧了我”,清晰展现“我”的好胜心。
- 揣摩潜在心理:没直接心理描写时,根据情节推断,比如林冲在梁山受委屈却隐忍,从他行为能揣摩出他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心理,为后续爆发蓄势。
句子赏析
(一)修辞角度
- 比喻:把一物比作另一物,使表达更生动形象,如“月亮像大银盘挂在夜空”,将月亮比作银盘,画面感强,写出月亮又大又圆、皎洁明亮,增添美感。
- 拟人:赋予非人事物人的特征。“风儿轻轻抚摸着柳树的头发”,风本无形,拟人化后似温柔的母亲,生动表现风的轻柔与柳树的婀娜多姿,充满情趣。
- 排比:连续多个结构相似句子,增强气势、强调情感。“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层层铺陈,突出爱心的伟大力量。
(二)描写角度
- 环境描写:烘托氛围、衬托心情、推动情节,如“深夜,狂风呼啸,大雨倾盆”,营造恐怖紧张氛围,若此时主人公独自在家,更显害怕,也为后续可能发生的事做铺垫,像有人敲门引发悬念。
- 细节描写:聚焦细微之处,彰显品质或情感深度。“他接过奖状,手指微微颤抖,眼角闪烁着泪光,仔细端详着上面的名字”,通过手抖、含泪、端详细节,把获奖者的激动、珍视之情细腻展现。
(三)用词角度
- 动词精准:“他猛地一跳,双手抓住树枝,一荡,便上了树”,一连串精准动词,鲜活呈现爬树动作,尽显灵活敏捷。
- 形容词修饰:“美丽的花朵在风中翩翩起舞”,“美丽”突出花的娇艳,让画面更艳丽,增强感染力。
- 副词强调:“他飞快地跑向终点”,“飞快”强调速度之快,突出人物急切或拼搏的状态。
标点符号作用
(一)问号
- 引发思考:设问自答,如“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引导读者关注概念,强调路的开拓精神。
- 表达疑问:连续发问制造悬念,激发探究欲。“是谁放走了妖魔?怎么放走的?何时放走的?”让读者急切想寻答案。
(二)感叹号
- 抒发强烈情感:喜悦时“太棒了!”,愤怒时“哼,简直太过分了!”,悲伤时“唉,怎么会这样!”,强化情感浓度。
- 突出强调:“你必须马上离开!”带有命令、警告意味,不容置疑,强调紧迫性。
(三)省略号
- :话语未说完用省略号,留白引人遐想。“我……不知道该不该说”,让人猜测欲言又止的原因。
- 列举省略:“花园里有牡丹、玫瑰、菊花……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表示花卉种类多,无需一一罗列。
含义理解
(一)词语含义
- 联系上下文:词语在特定语境有特殊义,如“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力气,谁知小胖墩儿是个‘惯手’”,“惯手”结合摔跤场景及小胖墩儿表现,理解为经常摔跤、经验丰富之人。
- 拆解组合:遇到生僻词,拆字析义。“氤氲”,雾气、烟气弥漫貌,拆为“氤”热乎气、“氲”烟云缭绕,合起来描绘朦胧潮湿氛围。
(二)句子含义
- 表层深层结合:字面意思基础上挖深层内涵。“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表面指道路多,深层喻解决问题方法多样,鼓励创新思维。
- 结合主旨:紧扣文章中心悟句意。《落花生》中父亲的话“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联系借花生喻做人的主旨,理解是要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质。
作用分析
(一)开头作用
-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简洁明了,如《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开篇点明核心,总领全文写桂林山水之美。
- 设置悬念:“深夜,一声尖叫划破寂静,究竟发生了什么?”引发好奇,促使读者急切往下读找答案。
- 铺垫背景:交代时间、地点、环境等,为故事开展蓄势,写战争故事开头描绘战火纷飞场景,渲染紧张压抑氛围,引出后续战斗情节。
(二)中间作用
- 承上启下:过渡段承接上文内容,开启下文新情节,如“写完作业,我伸了个懒腰,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前半句收束写作业情节,后半句引出门外之事。
- 丰富情节:插入回忆、描写等,使故事更丰满,记一次旅行,中途插叙当地传说,增添文化底蕴与趣味性。
- 对比衬托:用其他事物对比突出主角,写一位勤奋学生,穿插描写周围同学玩耍,衬托他专注学习的品质。
(三)结尾作用
- 总结全文:回顾主要内容,收束全文。《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养花种种感受,点明乐趣所在。
- 升华主题:将情感或道理提升到新高度,如《灯光》结尾由眼前灯光忆起郝副营长牺牲,升华到对先烈的缅怀、对幸福生活的珍惜。
- 戛然而止:留白式结尾,余韵悠长,小说结尾“他望着远方,身影渐渐消失在夜色中”,给人无尽想象空间,回味无穷。
拓展延伸
(一)联系生活
- 经验迁移:读完文章做法,联想自己生活,文中主人公坚持晨跑减肥,联系自身减肥经历,谈如何克服困难、养成习惯。
- 现象对比与生活现象对比思考。《垃圾分类的好处》一文,对比生活中有人乱扔垃圾现象,阐述正确分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想象续写
- 情节延续:依据结尾发挥想象,童话故事结尾“小木偶有了所有表情后走向新旅程”,续写他在路上帮助他人、收获友谊的情节。
- 角色转换:变换视角改写,以反派角色内心独白形式续写,如《狐假虎威》后续写狐狸内心惶恐及狐狸与老虎再次相遇的故事。
问题与解答
问题:阅读《我的老师》一文,文中写了老师哪些事?从中看出老师什么特点?用上课讲的答题模板分析一下。 解答:概括事件可按要素串联法,梳理时间(在学校期间)、地点(教室、操场等)、人物(老师和学生),找出老师做的事,如课堂上生动讲课、课间关心学生摔倒、课后耐心辅导作业等,分析老师特点从事件细节入手,课堂讲课精彩体现专业素养高;关心学生摔倒展现关爱学生;耐心辅导作业说明负责敬业,综合起来,这位老师是一位专业能力强、关爱学生、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