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课后服务
政策背景与目标
(一)政策出台背景
“双减”政策即《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于2021年7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该政策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二)小学课后服务目标
- 减轻学业负担:通过在学校完成作业辅导,帮助学生高效完成作业,减少回家后的作业压力,避免过度的课外学习负担,每天安排专门的作业时间,教师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作业。
- 培养兴趣特长:提供丰富多样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与,如绘画、音乐、舞蹈、体育、科技等,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相衔接,方便家长接送孩子,减少家长因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而产生的焦虑。
与形式
(一)作业辅导
- 学科辅导:安排各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巩固当天所学知识,教师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 学习习惯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正确的书写姿势、答题规范、时间管理等,通过定期的学习和作业情况反馈,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
- 艺术类:开设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兴趣小组,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艺术修养,绘画小组可以组织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激发创作灵感;音乐小组可以排练合唱、乐器演奏等节目,参加学校的艺术展演。
- 体育类:设置篮球、足球、跳绳、乒乓球等体育社团,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定期组织体育比赛,如班级之间的篮球赛、跳绳比赛等,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 科技类:开展科普实验、机器人编程、航模制作等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和指导,让学生了解前沿科技知识,拓宽视野。
- 文化类:组织经典诵读、阅读分享、戏曲欣赏等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举办诗词朗诵会,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了解戏曲文化。
(三)特色课程与实践活动
- 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的特色和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课程,如乡土文化研究、手工制作等,让学生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宣传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和维护,体验劳动的乐趣。
师资配备与管理
(一)师资来源
- 校内教师:以校内教师为主,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教学经验,承担作业辅导和部分兴趣小组的指导工作,学校会根据教师的特长和意愿进行合理分配,确保每个服务项目都有合适的教师负责。
- 校外专业人士:聘请校外的艺术家、运动员、科技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参与课后服务,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邀请当地的书法家到校开展书法讲座和指导;聘请专业的足球教练训练学校足球队。
- 志愿者: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家长志愿者等参与课后服务,协助教师开展活动,如组织兴趣小组、维护活动秩序等,志愿者的参与不仅可以充实师资队伍,还可以增进家校合作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支持。
(二)教师管理
- 培训与提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相关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培训内容包括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学生管理等方面,让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课后服务工作的需要。
- 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补贴和奖励,如绩效工资、荣誉表彰等,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
服务时间与经费保障
(一)服务时间
按照“5+2”模式,学校每周5天放学后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对家长接孩子还有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
(二)经费保障
- 财政补贴:政府加大对课后服务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付教师补贴、购买服务、改善设施设备等,根据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经费支持。
- 服务性收费:适当收取服务性费用,用于弥补课后服务的成本支出,收费标准由各地发改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确保收费合理、透明。
- 社会捐赠与赞助: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对课后服务进行捐赠和赞助,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公益活动,争取企业的资助和支持。
监督与评价
(一)监督机制
- 行政监督: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小学课后服务的政策指导和监督检查,定期对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检查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情况。
- 学校自查:学校建立健全自我监督机制,定期对课后服务工作进行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课后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服务质量。
(二)评价体系
-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和需求,以及对课程内容、教师教学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学生的评价结果是衡量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 家长评价:定期征求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意见和评价,了解家长的满意度和期望,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微信群等渠道反馈意见和建议,学校根据家长的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课后服务工作。
- 教师评价: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进行评价,包括教学效果、工作态度、专业素养等方面,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和奖励的重要依据,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相关问题与解答
(一)问题
- 课后服务是否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 解答:不会,课后服务的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通过作业辅导帮助学生高效完成作业,同时提供丰富多样的兴趣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会合理安排服务时间和内容,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
- 如何确保课后服务的质量?
- 解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通过培训、激励机制等措施吸引优秀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建立健全监督评价体系,加强对课后服务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确保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 家长如何参与课后服务?
- 解答:家长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课后服务,协助教师开展活动,如组织兴趣小组、维护活动秩序等;也可以参与课后服务的评价和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家校合作,共同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