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
概括类题目
- 概括主要内容
- 记叙文:先梳理文章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将主要事件串联起来,文章写了在[具体时间],于[地点],[主要人物]因为[起因],经历了[经过],结果],答题时可参考“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格式,注意语言简洁、完整。
- 说明文:明确说明对象,找出其特征,再结合文章对说明对象各方面的介绍进行概括,文章主要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1]、[特征 2]等方面内容,通过[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详细说明了这些特征,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 议论文:先找出中心论点,再看文章围绕论点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证,如从正面、反面,或者分几点理由阐述,概括为文章围绕“[中心论点]”这一观点,从[方面 1]、[方面 2]等角度展开论述,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证明其观点的正确性。
- 概括段落大意
- 合并法:如果段落中有多句话,可将意思相近的句子合并,提炼出关键信息,一段中既有对场景的描写,又有人物的对话,且都围绕某个核心,就把描写和对话的核心内容提取出来组合成段落大意。
- 摘句法:找段落中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能直接概括段落大意,如果没有明显的这类句子,就自己根据段落内容提炼,一般用简洁的陈述句表述,如“本段介绍了……的特点”。
理解词语含义类题目
- 表层含义:即词语在字典中的基本意义,结合上下文直接解释,如“他蹒跚地走着”,“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这是其字面意思。
- 深层含义:
- 修辞角度:若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要先揭示修辞本身的含义,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时间就像一把无情的刻刀”,这里“刻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深层含义是说时间无情地在事物上留下痕迹,改变着一切。
- 情感角度:体会词语蕴含的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如“他轻轻地抚摸着那本旧书,眼神里满是眷恋”,“眷恋”一词表达了他对旧书深深的喜爱、不舍之情,旧书可能承载着他珍贵的回忆。
- 象征角度:对于有象征意义的词语,要分析其象征的对象及所传达的抽象意义,梅花在寒冬中绽放”,梅花象征着坚韧不拔、高洁不屈的品质,在这里借梅花顽强开放表达一种不畏艰难、坚守自我的精神。
理解句子含义类题目
- 抓关键词语:找出句子中富有深意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先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整体意思,如“他猛地一拍桌子,怒吼道……”,“猛地”“怒吼”生动地表现出人物愤怒的情绪,结合上下文可能是对某种不公行为的愤慨。
- 分析修辞手法:与理解词语修辞类似,先判断句子使用的修辞,再解读,如“生活是一杯酒,酸甜苦辣尽在其中”,把生活比作酒,形象地说明生活有各种滋味,有快乐也有痛苦,需要我们去慢慢品味。
- 联系上下文:句子的含义往往与文章的整体内容、主旨相关联,看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是在开头引出下文,中间承上启下,还是结尾总结升华,例如文章结尾“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仿佛为他们的未来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联系前文主人公努力奋斗的过程,可知这句话暗示他们未来充满希望,经过努力会迎来美好的结局,深化了文章积极向上的主旨。
赏析类题目
- 赏析词语:
- 准确性:分析词语精准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或人物的状态,如“他用一根细线小心翼翼地拴住那只蝴蝶”,“小心翼翼”准确地写出了他动作的谨慎,生怕惊扰蝴蝶,体现出他对生命的尊重。
- 生动性:从用词的形象、活泼,使描写对象跃然纸上的角度赏析,像“春笋像冒尖的嫩芽,一夜之间蹿高了一大截”,“冒尖”“蹿高”把春笋生长的动态写得鲜活生动,让读者仿佛看到春笋蓬勃生长的景象。
- 表现力:考虑词语对刻画人物性格、传达情感的作用,她狠狠地瞪了一眼,扭头就走”,“狠狠”一词将人物生气、不满的情绪强化,突出其倔强的性格特点。
- 赏析句子:
- 修辞角度:指出修辞类型,分析如何通过修辞增强表达效果,如“天边的云霞宛如燃烧的火焰,染红了半边天空”,运用比喻,把云霞比作火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云霞的颜色和绚丽的形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氛围。
- 描写角度: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入手,如“他皱着眉头,眼睛里闪过一丝犹豫,手指不停地搓着衣角”,通过神态、动作描写,细腻地展现出人物内心的纠结,使读者能深入感知人物的心理活动。
- 表现手法角度: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等手法常用于赏析,城市的繁华与乡村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乡村发展的滞后”,通过对比突出主题,引发人们对城乡差距的思考。
作用类题目
- 开头段的作用:
- 内容上:开篇点题,引出下文要叙述的故事或要论述的观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如小说开头写神秘的信件,让读者好奇信的内容及来源;交代时间、地点、背景,为故事开展奠定基础,像散文开头描述特定的季节、场景,渲染氛围。
- 结构上:总领全文,统领下文内容,使文章层次分明;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与后文情节呼应,如开头提到一件旧物,后文围绕旧物展开回忆。
- 中间段的作用:
- 内容上:承接上文,延续话题;详细阐述某一内容,丰富文章内容,如议论文中的分论点段落,对中心论点展开具体论证;补充背景信息,加深读者对主要事件的理解。
- 结构上:过渡,连接上下段落,使文章衔接自然流畅,常用的过渡词有““反之”“不仅如此”等;呼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 结尾段的作用:
- 内容上: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如议论文结尾重申论点,记叙文结尾点明主旨;升华主题,将文章意境提升到新的高度,如从个人情感上升到社会层面、人生哲理层面;表达情感,抒发作者对文中人事的感慨、期许等。
- 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完整,如开头写春天的生机,结尾写收获的喜悦,遥相呼应;余味悠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在读完后仍有回味思考。
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
- 从描写手法分析:
- 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容貌、服饰、体态等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地位、生活经历等,如“他穿着一身破旧的工作服,脸上满是灰尘,手上布满老茧”,看出他是一个从事体力劳动、生活艰辛的底层劳动者形象。
- 语言描写:依据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洞察其性格特点、思想观念,例如一位老师常说“学习要有钻劲,不懂就问”,体现出他严谨治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的性格。
- 动作描写:从人物的行为动作判断其心理、品质,如“他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救起落水儿童”,动作果断,展现其勇敢善良的品质。
- 心理描写:直接呈现人物内心想法,反映人物性格复杂性,她既想参加比赛展示自己,又害怕失败被人嘲笑,心里十分纠结”,把她争强好胜又有些自卑的心理刻画出来。
- 从情节发展分析:观察人物在事件发展中的行为、抉择,是勇往直前还是退缩逃避,是顾全大局还是自私自利,如在团队面临危机时,有人挺身而出承担责任,有人却只顾自己逃命,对比之下人物形象立现。
- 从他人评价分析:文中其他人物对主角的评价往往能侧面烘托主角形象,像邻居夸赞某人乐于助人,周围同学称赞他才华横溢,这些都有助于塑造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形象。
探究类题目探究**:
- **含义层面**:分析标题的字面意思与深层寓意,有的标题有双关义,如《药》,既指医治身体疾病的药,也暗指拯救国民精神的“良药”。
- **作用层面**:思考标题对文章情节、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的作用,好的标题能线索贯穿全文,如《项链》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含蓄地揭示主题,如《祝福》暗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是缺乏真正的祝福。
- 主题探究:
- 挖掘多面性:文章主题可能不是单一的,从不同角度思考会有不同发现,如一篇写战争的文章,既歌颂了英雄的英勇无畏,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对人类的摧残。
- 联系现实:将文章主题与当下社会现象、人类普遍问题相结合,探讨其现实意义,例如读古代廉政故事,联系当今反腐倡廉工作,思考历史经验对现代治理的借鉴价值。
掌握这些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能帮助同学们在阅读答题时有思路、有方向,但切记要结合文本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多练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