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变化、自我认知探索等诸多挑战,抑郁倾向在这一群体中并不少见,若能早期识别高中学生的抑郁倾向,及时干预,有望避免抑郁症状的进一步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高中时光,以下从多个方面阐述高中抑郁倾向的早期识别。
情绪表现
- 持续低落
正常情况下,高中生的情绪会因生活事件有起有伏,但若出现持续长时间(如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感到闷闷不乐、沮丧、空虚,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如爱好的运动、音乐、阅读等都提不起劲,这可能是抑郁倾向的信号,以前热爱篮球,经常参加比赛,现在却连球场都不愿意靠近,对打球毫无兴趣。
- 易激惹
变得容易发脾气,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因同学的一句无心之言、老师的一次正常批评就大发雷霆,与之前温和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易激惹往往伴随着内心的烦躁不安,可能是抑郁情绪掩盖下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在课堂上,老师稍微指出作业中的小问题,就情绪激动地顶撞老师,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懊恼。
- 焦虑伴随
抑郁倾向常伴有焦虑情绪,表现为对未来过度担忧,如总是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不能考上好大学、辜负父母期望等,会出现频繁的心慌、手抖、坐立不安等症状,尤其在面临考试、大型活动等压力情境时更为明显,例如在考试前几周就开始失眠,反复思考如果考砸了怎么办,尽管平时成绩尚可,但这种过度的焦虑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
行为变化
- 学习行为
- 学习成绩波动较大,原本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能出现成绩下滑,对学习任务敷衍了事,经常拖延作业,不再主动预习、复习,这并非是因为学习能力下降,而是受抑郁情绪影响,缺乏学习的动力和专注力,比如以前总是认真完成作业并主动做课外练习,现在却经常抄作业甚至不交作业,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倦怠。
- 逃避学习场景,如频繁请假不去学校,找各种借口逃避课堂、考试等,有些学生可能会假装生病,只是为了不用去面对学校的学习和社交环境,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抑郁导致的心理压力。
- 社交行为
- 逐渐疏远朋友和同学,减少参加集体活动,喜欢独处,例如以往积极参与班级聚会、社团活动,现在总是找理由推脱,宁愿一个人在教室或家里发呆,在与他人交往中,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主动交流,对别人的主动关心也表现冷漠,比如同学询问近况时,只是简单回应,眼神回避,不想深入交谈。
- 人际冲突增加,由于情绪不稳定,容易与同学、老师发生矛盾冲突,可能在言语上冲撞他人,或者对他人的友好举动产生误解,做出不恰当的反应,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生理症状
- 睡眠障碍
入睡困难是常见的表现之一,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中思绪纷杂,难以平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入睡,多梦且易惊醒,睡眠质量差,即使睡了较长时间,白天依然感到疲惫困倦,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睡眠过多的情况,白天嗜睡,这也可能是身体在抑郁状态下的一种自我调节反应。
- 食欲改变
部分学生会出现食欲减退,对食物没有兴趣,以前喜欢的食物现在也觉得索然无味,进食量明显减少,导致体重下降,但也有少数学生可能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通过食物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和不良情绪,随后又因身材焦虑等问题陷入更深的抑郁情绪中。
- 身体不适
常常抱怨头痛、头晕、胃痛、胸闷等身体症状,但经过医院检查并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这些身体不适可能是抑郁情绪引发的躯体化症状,是心理压力在身体上的投射,比如经常捂着头说头痛,影响正常学习,但去医院检查却一切正常。
自我认知与心理状况
- 自我否定
对自己的评价极低,经常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是个失败者,过度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忽视自身的优点和成就,例如在考试取得较好成绩时,不是感到高兴,而是觉得自己只是运气好,下次肯定不行,并且会纠结于试卷中错掉的少量题目,认为自己本该做得更好。
- 无助感
觉得自己无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绝望,认为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改变现状,在遇到问题时,不像以前会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而是选择放弃或逃避,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学习方法上遇到困难,不是尝试请教老师或同学,而是直接放弃努力,认为自己学不会。
- 注意力不集中
很难集中精力做事,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活动,容易被外界干扰,注意力容易分散且难以长时间维持,这可能是由于抑郁情绪影响了大脑的认知功能,导致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进而影响注意力的聚焦,例如在课堂上,明明想要认真听讲,但思绪却经常飘走,不知道老师讲到了哪里。
高中抑郁倾向的早期识别需要综合多方面的观察与分析,家长、老师和同学应密切关注高中生的情绪、行为、生理及心理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关心、支持并寻求专业帮助,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