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变化、自我认同探索等诸多挑战,抑郁倾向在这一时期并不罕见,早期识别高中学生的抑郁倾向,对于及时干预、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以下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情绪表现
- 持续低落
正常情况下,高中生的情绪会因学习、生活事件有起有伏,但如果长时间(如连续两周以上)处于情绪低落状态,几乎每天都感到闷闷不乐、沮丧、空虚,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如爱好的运动、音乐、阅读等都提不起劲,这可能是抑郁倾向的信号,原本热爱篮球,经常参加班级比赛的学生,突然不再参与,对看球赛也毫无兴趣,整个人显得无精打采。
- 易激惹
抑郁倾向的高中生往往情绪不稳定,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烦躁、愤怒,可能在课堂上因为同学不小心碰掉文具就大发雷霆,或者在家中对父母稍有不如意的唠叨就反应过激,这种易激惹情绪与正常的青春期叛逆不同,后者通常有一定的情境性,且不会持续处于高度敏感状态。
- 焦虑伴随
很多有抑郁倾向的高中生同时伴有焦虑情绪,表现为过度担心学习成绩、未来升学,或是对人际关系过度敏感,他们可能会频繁地询问自己考试成绩能否达到预期,担心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即使成绩不错也难以获得安心感,考试结束后反复核对答案,纠结于每一道错题,陷入极度焦虑中,甚至出现心慌、手抖等躯体症状。
行为变化
- 学习行为
学业成绩波动较大,原本成绩优异的学生突然出现明显下滑,或者一直成绩中等的学生成绩急剧下降,可能是抑郁倾向影响学习专注力、记忆力所致,他们会在课堂上走神,课后完成作业变得拖沓、敷衍,对学习新知识缺乏动力,不再主动寻求知识拓展,如以前积极参加课外辅导班、学习小组,现在却找各种理由推脱。
- 社交行为
逐渐疏远朋友,减少社交活动参与,以前热衷于和同学聚会、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变得喜欢独处,拒绝他人邀约,在校园里总是一个人行动,课间休息也不再和同学交流互动,甚至在集体活动中故意回避与他人接触,如班级团建时找借口不参加,或全程沉默寡言。
- 生活行为
日常作息改变,出现失眠、早醒等睡眠问题,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或者凌晨过早醒来后无法再次入睡,导致白天精神萎靡,饮食方面也可能失常,要么食欲不振,体重明显下降;要么暴饮暴食,通过食物寻求安慰与满足,个人卫生习惯变差,不注重仪表整洁,对形象打理不再上心,如头发凌乱、衣服多日不换却不以为意。
认知偏差
- 自我否定
有抑郁倾向的高中生常常过度贬低自己,对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持负面评价,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长得丑、笨、没有优点,即便取得好成绩也归结于运气,而非自身努力,在面对挫折时,更是将错误全部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产生“我不行”“我不值得”等消极念头。
- 悲观思维
看待问题总是往最坏的方面想,对未来充满绝望,比如在面临考试时,不是想着如何复习备考争取好成绩,而是担忧考不好会怎样,毕业后没出路怎么办,觉得生活没有希望,前途一片黑暗,这种悲观预期远超正常高中生应有的心态。
- 注意力不集中
由于内心被负面情绪充斥,他们在学习、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阅读书籍、听讲时容易分心,脑海中时常浮现一些消极想法或过往不愉快的经历,导致效率低下,进一步加重学习、生活上的挫败感。
身体症状
- 疲劳乏力
经常抱怨身体疲惫,哪怕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恢复精力,上下楼梯、进行简单体力活动后就气喘吁吁,感觉全身无力,这并非单纯的劳累,可能是抑郁引发的躯体化表现。
- 疼痛不适
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如头痛、胃痛、背痛等,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器质性病变,这些疼痛往往是间歇性发作,与情绪波动相关,当情绪低落时疼痛加剧,情绪稍好时有所缓解。
- 其他症状
还可能有心慌、胸闷、头晕等类似心脏病发作的症状,或者出现消化系统问题,如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这些身体信号也可能是高中抑郁倾向的早期警示。
高中抑郁倾向早期识别需要老师、家长密切关注学生情绪、行为、认知及身体多方面变化,及时发现异常,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与专业帮助,助力他们走出困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