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教育领域,AR(增强现实)技术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为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与变革,以下是一个详细的AR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在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这一知识点时,传统教学往往借助书本文字、图片以及简单的模型,学生难以直观且深入地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分层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而运用AR技术后,教学场景发生了显著变化。
教师首先准备好相应的AR教学软件以及配套的识别卡片等教具,在课堂上,当开始讲解地球内部结构时,引导学生拿出手机等设备,扫描特制的识别卡片,瞬间,屏幕上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地球模型,并且可以通过操作让这个地球模型进行旋转、剖切等动作。
教师可以操控着让地球模型进行逐层剖切,清晰地展示出地壳、地幔、地核的不同厚度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地壳那较薄的一层,在剖切后直观地展现出其相对薄弱的特点,学生能真切看到它在地球整体结构中所占比例虽小但却至关重要的位置,地幔部分,其不同层次的物质状态也能通过AR模型的特效展示出来,像是软流层仿佛有了流动的视觉效果,让学生明白这里物质具有一定的塑性,是岩石圈和地壳能够发生运动的重要基础,而地核部分,那炽热的内核和液态的外核,通过模拟的温度颜色变化以及流动线条,让学生感受到其高温高压且活跃的状态。
在展示过程中,还可以添加一些互动元素,设置提问环节,当展示到地壳与地幔边界时,屏幕上弹出相关问题,如“此处边界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正确后,模型会继续深入展示下一层结构,并给予相应点赞等鼓励反馈;若回答错误,则会有提示引导其进一步思考,帮助巩固知识。
利用AR技术还能模拟地球内部的地质活动,展示板块运动时,不同颜色的板块在地球模型上缓缓移动、碰撞,引发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现象,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到这些构造形成的过程,理解为什么某些地区多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是因为板块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像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通过AR模拟出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持续碰撞挤压,山体不断隆起的过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亲眼见证这一壮观又震撼的地貌形成过程,远比单纯在书本上阅读文字描述来得深刻。
在讲解地形地貌时,AR技术同样大放异彩,以河流地貌为例,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校园内一处模拟的河流景观处,这里布置了有河道、沙滩、堆积物等简单地貌的场景,学生再次运用手机扫描特定区域,AR技术就会将这里曾经发生的河流侵蚀、搬运、堆积过程动态地呈现出来,洪水期河水汹涌,冲刷河道,带走两岸泥沙;枯水期时,河流流速减缓,泥沙又在特定区域堆积,形成河漫滩、三角洲等地貌,学生能清楚看到不同阶段地貌的变化,明白其形成原理。
对于气候类型的教学,AR技术也能助力不少,当讲解到不同气候类型下的植被、动物等特点时,通过扫描课本上对应的图片或者特定标识,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应气候区的真实场景模拟,比如热带雨林气候区,茂密的森林、繁多的藤本植物、各种色彩斑斓的鸟类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同时还能显示出该气候区的气温、降水等数据变化曲线,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高温多雨的特点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AR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直观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方面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