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概括类题目
(一)概括主要内容
- 要素归纳法:
- 公式:主要人物 + 事件起因 + 经过 + 结果。
- 示例:《司马光砸缸》主要写了司马光在小伙伴掉进缸里时,冷静思考,用石头砸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这里人物是司马光和小伙伴,起因是小伙伴掉进缸里,经过是司马光砸缸,结果是小伙伴得救。
- 段意合并法:
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然后将这些段意合并起来,去除重复部分,就能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一篇文章分别写了“我”在早晨看到美丽的风景、遇到邻居打招呼、然后去上学,将这三个段落大意合并,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概括段落大意
- 摘句法:
直接从段落中找出能概括全段意思的句子作为段意,这些句子往往是总起句、总结句或者过渡句,例如段落开头有“这段主要讲了小明乐于助人的行为”,那这句话很可能就是段落大意。
- 概括法:
如果没有明显的关键句,就需要自己提炼,先读懂段落内容,然后找出主要人物、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如一个段落写小红帮妈妈打扫卫生,包括扫地、擦桌子等行为,可以概括为“小红帮妈妈打扫房间”。
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
(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入手:
-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说的话来判断其性格,晏子使楚》中晏子巧妙回击楚王的话,体现出他的机智善辩。
- 动作描写:人物的动作往往能反映其性格,如《小英雄雨来》中雨来游泳时的动作描写,展现出他的灵活和勇敢。
- 神态描写:面部表情等神态描写可揭示人物内心,像《少年闰土》中闰土“圆圆的脸蛋上挂着天真的笑容”,表现出他的纯真。
- 心理描写: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想法,如《我的心事》中主人公纠结的心理活动,体现其内心的矛盾。
- 从人物做的事入手:
分析人物做的几件事,总结共同的性格特点,雷锋日记》中雷锋做的众多助人为乐的事,体现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评价人物形象
- 先概括性格特点:
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人物性格,如善良、勤劳、诚实等。
- 结合文本分析:
举例说明人物的这些性格特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例如评价灰姑娘,先概括她善良、坚强,然后说“灰姑娘面对继母和姐姐的刁难,从不抱怨,还努力做好家务,这体现了她的善良和坚强”。
理解句子含义类题目
(一)解释词语意思
- 查字典法:
对于不认识或不熟悉的词语,先查字典了解其基本释义,再结合文章内容确定具体含义,如“慰藉”一词,字典解释为安慰,在文中可能是“这本书成了他心灵的慰藉”,就是这本书安慰了他的心灵。
- 联系上下文法:
根据句子所在的语境来理解词语,他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举目无亲”,“举目无亲”联系上下文可知是说在这个城市没有亲人。
(二)理解句子深层含义
- 联系时代背景:
有些文章写于特定时代,要了解当时的情况来理解句子,例如鲁迅的文章,要结合当时的社会黑暗状况来理解一些批判性句子的含义。
- 联系文章主旨:
句子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从文章中心思想角度思考句子含义,如一篇倡导环保的文章,某句描写环境污染的句子深层含义可能就是呼吁大家保护环境。
- 分析修辞手法:
若句子用了修辞手法,先分析修辞,再理解含义,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把书籍比作阶梯,形象地说明书籍对人类进步的重要性。
提取信息类题目
(一)提取明显信息
- 直接寻找:
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在文中直接定位查找,如问题问“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就在文中找相关表述。
- 归纳整理:
对于需要归纳的信息,如列举的事物等,将文中相关内容整理出来,例如问题问“文中提到了哪些春天的景物”,就把文中提到的花、草、树等景物一一列出。
(二)提取隐含信息
- 分析对比:
对比文中不同人物、事物的情况,提取隐含信息,比如两篇文章都写春天,通过对比发现一篇侧重写春花,另一篇侧重写春雨,这就是隐含的信息。
- 推理判断:
- 根据文中线索进行推理,如文中说“小明每天都早起锻炼,身体越来越强壮”,可以推断出坚持锻炼对身体有好处这一隐含信息。
作用类题目
(一)概括文章内容
- 根据文中线索进行推理,如文中说“小明每天都早起锻炼,身体越来越强壮”,可以推断出坚持锻炼对身体有好处这一隐含信息。
作用类题目
- 直接概括:
直接点明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标题就概括了文章是写西沙群岛的富饶。
- 象征概括:
有象征意义,如《灯光》,表面上写灯光,实际象征着希望等,概括了文章中关于希望的主题内容。
(二)吸引读者兴趣
- 设置悬念:
如《藏在哪里了》,让读者好奇到底藏在哪里,从而吸引读者阅读。
- 新颖有趣:
用独特的表述方式,像《会变魔术的雨》,使标题富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三)点明主旨
- 直接点明:
诚实比金子更重要》,直接表明文章主旨是强调诚实的重要性。
- 含蓄点明:
像《落花生》,通过写花生的特点,含蓄地表明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的主旨。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如何判断文中人物的心情?
解答: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所做的事情来判断,如果人物说话语气欢快,动作轻快,神态愉悦,做的事情也是积极的,那么心情可能是开心的;反之,如果语言低沉、动作缓慢、神态沮丧,做事也不积极,心情可能是难过的。
问题2:怎样区分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解答:比喻句是用一种事物(喻体)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本体),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如“像”“好像”“如同”等),拟人句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人的动作、神态、情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