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小学生拖延症的策略
了解拖延症的成因
小学生出现拖延症,背后往往有多种原因。
(一)注意力不集中
小学生的注意力本身就比较容易分散,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干扰因素,如电视、玩具、电子设备等,都可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导致无法专注于当前任务,从而出现拖延情况,在写作业时,可能会被窗外的小鸟、桌上的小摆件等分心。
(二)任务难度过高
当面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时,孩子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进而选择拖延,数学作业中出现了较多难题,孩子觉得难以完成,就会下意识地拖延,不想面对困难。
(三)缺乏时间观念
很多小学生对于时间的长短没有清晰的概念,不知道完成任务需要多久,也不懂得合理规划时间,所以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拖延,他们可能觉得还有很长时间,先玩一会儿再做作业,结果玩着玩着就忘记了时间。
(四)缺乏内在动力
如果孩子对学习任务或者要做的事情不感兴趣,没有内在的动力驱使,就容易拖延,有些孩子不喜欢背诵课文,觉得枯燥乏味,就会一直拖着不愿意开始。
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一)打造专注的学习空间
为孩子准备一个安静、整洁、光线充足且没有过多干扰的学习房间,房间里只摆放与学习相关的物品,如书桌、书架、台灯等,避免放置玩具、电子产品等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东西。
(二)规律的生活作息
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固定时间起床、睡觉、吃饭、学习、玩耍等,这样能让孩子的身体和大脑适应一种稳定的节奏,有助于提高做事的效率,减少拖延。
培养时间管理能力
(一)认识时间
通过一些有趣的方式,如使用沙漏、计时器等工具,让孩子直观地感受时间的流逝,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简单的时间感知游戏,让孩子在一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跳绳,或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拼图等,让孩子对一分钟、五分钟等时间段有具体的概念。
(二)制定任务计划
和孩子一起将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列出来,然后按照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进行排序,制定一个详细的任务计划表,放学后先完成作业,再复习功课,最后可以看一会儿课外书或者进行一些兴趣爱好活动,教孩子给每个任务预估合理的时间,让孩子明白完成一项任务大概需要多久。
(三)设置时间限制
在孩子完成各项任务时,根据任务的量和孩子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时间限制,写一篇作文可以限定在40分钟内完成,做数学作业限定在30分钟内等,当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如表扬、小贴纸等,强化孩子的时间意识。
激发内在动力
(一)明确目标与意义
帮助孩子明白每一项任务的目的和意义,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告诉孩子学习知识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完成作业是为了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等,当孩子认识到任务的重要性后,会更有动力去完成。
(二)兴趣引导
尝试将学习任务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相结合,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如果孩子喜欢画画,那么可以让他用画画的方式来记录语文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或者数学公式;如果孩子喜欢故事,可以把学习内容编成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给予适当监督和鼓励
(一)监督提醒
在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需要家长适当地进行监督和提醒,当看到孩子出现拖延的迹象时,及时提醒孩子按照计划行事,但要注意语气和方式,不要一味地指责,而是温柔地引导。
(二)鼓励表扬
当孩子能够按时完成任务或者比之前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可以是口头表扬、拥抱、亲吻等,也可以给孩子一些小奖励,如一本喜欢的漫画书、一个小玩具等。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孩子总是在写作业的时候拖延,怎么办?
答:检查孩子的学习环境是否安静、无干扰,若有问题及时调整,和孩子一起分析作业量和难度,制定合理的时间计划,比如每完成一门作业可以休息几分钟,观察孩子是否因为某些知识点没掌握而畏难,若是,可帮忙讲解辅导,消除孩子的畏难情绪,当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时,给予肯定和奖励,如允许他看一集动画片等。
问题2:孩子对时间没什么概念,怎么培养时间观念呢?
答: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来帮助孩子认识时间,早上起床后,告诉孩子从现在到吃早饭有20分钟,让他自己安排洗漱、穿衣等事情;外出游玩时,说再玩15分钟就要回家了等,还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如比赛在规定时间内谁先完成某件事,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时间的长短,给孩子买个小闹钟,教他学会看时间,自己安排作息。
问题3:孩子做事情缺乏内在动力,怎么激发呢?
答:多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和梦想,将学习任务与他的兴趣、梦想联系起来,如果孩子喜欢航天,就可以告诉他学好数学、物理等知识才能更好地探索宇宙奥秘,让孩子参与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如参加科技制作比赛、演讲比赛等,当他在这些活动中取得成绩或获得乐趣时,就会更有动力去学习相关知识,还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名人通过努力学习实现梦想的故事,激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