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概括类题目
(一)概括主要内容
- 要素归纳法: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司马光砸缸》,时间是古代,地点是庭院,人物有司马光和小伙伴,起因是小伙伴掉进瓮里,经过是司马光砸缸,结果是小伙伴得救,按照这样的思路,把关键要素串联起来,就能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
- 段意合并法:先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再将它们合并,去掉重复内容,就能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一篇文章分别写了“我”在清晨看到的美丽景色、上学路上的趣事、课堂上的学习场景,把这三个部分的段意合理整合,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 |
示例 |
适用文章类型 |
要素归纳法 |
《灰雀》一文,时间是一天中,地点是公园,人物有列宁、灰雀、小男孩,起因是灰雀不见了,经过是列宁询问小男孩,结果是小男孩放回灰雀 |
叙事类文章 |
段意合并法 |
《富饶的西沙群岛》各段分别写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将这些段意合并,概括出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
写景、状物类文章 |
(二)概括中心思想
- 法:有些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中心思想,如《一定要争气》,通过阅读能知道文章是讲童第周努力学习、为国争气的事迹,标题就是中心思想的体现。
- 关键句提取法:关注文章开头、结尾的总起句、总结句,以及过渡句,赵州桥》开头“赵州桥非常雄伟”,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些句子对概括中心思想很有帮助。
- 人物品质分析法:如果文章主要写人,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等,总结出人物的品质,进而概括中心思想,像《全神贯注》通过罗丹雕塑时的专注,表现出他做事全神贯注的品质,这就是文章中心。
理解词句类题目
(一)词语理解
- 联系上下文法:他小心翼翼地捧着那个易碎的花瓶”,“小心翼翼”结合后面“易碎的花瓶”,能猜出是形容动作很轻、很小心的意思。
- 近反义词推测法:如果文中有“熟悉”这个词,旁边提到“陌生”,那“熟悉”可能是“陌生”的反义词,意思是知道得很清楚。
- 拆字组词法:“攀”可以拆成“木”“乂”“大”“手”,联想和它相关的“攀登”“攀爬”等词,帮助理解。
方法 |
示例 |
适用情况 |
联系上下文法 |
“这条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自由自在”从小鱼在水中的状态可理解为无拘无束、随意游玩 |
语境中有线索提示时 |
近反义词推测法 |
“寂静”所在句子说“打破了寂静”,前面可能有热闹的场景,推测“寂静”是安静无声的意思 |
出现近反义词语境时 |
拆字组词法 |
“阔”可拆成“门”“活”,组成“广阔”“宽阔”,理解是宽广的意思 |
生字且可拆解时 |
(二)句子理解
- 修辞手法分析:如果是比喻句,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把月亮比作圆盘,写出月亮又大又圆的特点,拟人句“小鸟在枝头唱歌”,把小鸟当作人来写,生动表现小鸟的活泼可爱,分析修辞能更好理解句子表达的情感和意思。
- 关键词语剖析:找出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等关键词,他飞快地跑出去”,“飞快”突出跑的速度很快,理解句子就抓住关键。
- 联系时代背景:有些文章有特定时代背景,如读革命题材文章,了解当时战争年代人们追求解放的背景,能更好地理解句子含义。
人物分析类题目
(一)人物形象概括
- 言行分析法:看人物说的话、做的事,晏子使楚》中晏子面对楚王的刁难,巧妙回击,从他机智的语言和行为能看出他聪明、有智慧、有爱国心的形象。
- 他人评价辅助法:文中其他人物对主角的评价能帮助分析,如《西游记》里众人对孙悟空的评价,有的怕他,有的赞他本领高强,综合这些能全面认识孙悟空勇敢无畏、神通广大又有点鲁莽的形象。
方法 |
示例 |
作用 |
言行分析法 |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提前算好天气、准备好草船,不慌不忙安排借箭,从这些言行看出他神机妙算、胸有成竹 |
通过自身表现洞察人物特点 |
他人评价辅助法 |
《军神》中医生对刘伯承的称赞,侧面烘托刘伯承意志如钢的形象 |
借助他人视角丰富人物形象认知 |
(二)人物情感体会
- 表情神态揣摩:观察人物的表情描写,如“他皱着眉头,眼神中透露出担忧”,能体会到他的忧虑之情。
- 语言语气分析:从说话的语气判断情感,难道你不知道这样做不对吗?”反问语气带有责备、不满的情感。
作用类题目
(一)段落作用
- 开头段:一般有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桂林山水》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总领全文,引起读者对桂林山水的兴趣。
- 中间段:承上启下,如过渡段“不仅………”连接上下内容;或是具体展开叙述,推动情节发展。
- 结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像《灯光》结尾点明“赶路人”为理想而奋斗的主题。
段落位置 |
作用示例 |
常见作用 |
开头段 |
《观潮》开头写钱塘江大潮的名气,引出后文对潮水的描写 |
引出下文、设置悬念、总领全文 |
中间段 |
《白鹅》中过渡段“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承接上文鹅的叫声高傲,开启下文步态描写 |
承上启下、展开情节 |
结尾段 |
《落花生》结尾强调要做有用的人,升华主题 |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
(二)句子作用
- 首句:可能是中心句,统领本段内容;也可能是引出话题,为下文做铺垫。
- 尾句:总结本段,呼应开头或标题,深化情感或主题,小英雄雨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深化雨来爱国的主题。
- 中间关键句:起衔接作用,使文章逻辑连贯。
拓展延伸类题目
(一)联系生活实际
- 相似经历分享:如文章写坚持学书法,可分享自己学绘画、舞蹈等坚持的过程与收获。
- 感悟启发阐述:读完《守株待兔》,联系生活说不能心存侥幸,要靠努力的道理。
(二)想象续写
- 情节延续:根据故事发展逻辑,续写后续情节,如《凡卡》续写爷爷收到信后的反应。
- 角色代入:假如自己是文中角色,在某个场景下会怎么做,如假设自己是小红军,在过草地时如何克服困难。
问题与解答
问题:阅读《桂林山水》片段,“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解答:这段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漓江的水真……啊”句式相同,语气一致,增强语势,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漓江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突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让读者对漓江水有更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