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掌握有效的答题模板能够帮助同学们更有条理地组织答案,提高得分率,以下从不同题型为你详细阐述相应的答题模板:
概括题
- 概括主要内容
- 叙事性文本:何时 + 何地 + 何人 + 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
《孔乙己》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鲁镇咸亨酒店里,以孔乙己为中心的人物,围绕着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因偷书被众人嘲笑,最终在贫困与冷漠中悲惨离世的故事。
- 抒情性散文:描绘了何种景象(或事物) + 抒发了何种情感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描绘了月下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等优美景象,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抒发了作者内心在不宁静中寻求片刻安宁,对美好自然景色的喜爱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 议论性文本:提出了什么论点 + 运用了哪些论据 + 如何进行论证
像《劝学》,文章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接着运用大量比喻论证,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还有对比论证,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通过这些论证方法来阐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 叙事性文本:何时 + 何地 + 何人 + 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
- 概括段落大意
- 开头段:引出下文话题(或为下文做铺垫)+ 可能营造某种氛围(针对散文等文体)
背影》开头交代自己与父亲的关系有些许隔膜,为后文父亲送别时“背影”所蕴含的深情做铺垫,营造出一种略带伤感的氛围。
- 中间段:承接上文 + 具体阐述内容 + 引出下文(如果有)
在说明文中,中间段往往是对某个事物特点或原理的具体说明,比如介绍某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会先承接上文对该动物的总体介绍,再详细说明其觅食、栖息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引出它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等下文内容。
- 结尾段:总结全文 + 升华主题(或呼应开头等)
如《故乡》的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既总结了全文对故乡人事变化的叙述,又升华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
- 开头段:引出下文话题(或为下文做铺垫)+ 可能营造某种氛围(针对散文等文体)
赏析题
- 赏析词语
- 赏析句子
- 从修辞角度:判断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 分析如何将事物形象化(或增强气势等) + 表达情感或主旨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盼望着,盼望着”通过反复强调,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春天急切盼望的心情,“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当作人来写,赋予春天以人的行走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春天即将到来的生机与希望,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憧憬。
- 从表现手法角度:指出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等) + 分析如何借助该手法表达深层含义(或突出主体等) + 体现情感或主题
在《海燕》中“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它们大恐慌了,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海鸥的胆怯与海燕的勇敢无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海燕在暴风雨面前毫不畏惧的战斗精神,象征着革命者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英勇顽强,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者的赞美和歌颂之情。
- 从语言风格角度:指出语言风格(简洁明快、含蓄蕴藉、幽默风趣等) + 结合语句分析如何体现该风格 + 表达效果
鲁迅的文章语言风格多是简洁明快且犀利深刻的,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简洁有力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以及呼吁人们奋起反抗的急切心情,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直击要害,让读者能迅速领会作者的意图。
- 从修辞角度:判断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 分析如何将事物形象化(或增强气势等) + 表达情感或主旨
作用题
- 开头段的作用
- 内容方面:开篇点题(或引出话题) + 交代时间、地点、背景等(如果有) + 奠定情感基调(针对散文等)
雨霖铃》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了分别的时间是傍晚,地点在长亭,“寒蝉”“骤雨”等词营造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为下文描写离别之情做铺垫。
- 结构方面: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 +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许多小说开头会设置悬念,像《红楼梦》开篇讲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后来变成通灵宝玉落入贾府,这就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对这块石头以及贾府故事的好奇,从而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同时总领了全书围绕贾府兴衰以及众多人物命运展开的情节。
- 内容方面:开篇点题(或引出话题) + 交代时间、地点、背景等(如果有) + 奠定情感基调(针对散文等)
- 中间段的作用
- 内容方面:承接上文 + 具体展开叙述(或描写、论证等) + 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等)
在记叙文中,中间段往往会承接上文的情节发展,详细讲述事件的过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间部分,承接上文林冲被发配沧州的情况,详细描写了林冲在沧州牢城营的生活以及遭遇陆虞候等人的陷害等一系列情节,为后文林冲被逼上梁山做铺垫。
- 结构方面:过渡(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严谨
比如在一些说明文中,从一个事物的特征介绍过渡到另一个特征介绍时,中间会有过渡句,像“了解了它的外形特点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这样的句子就很好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让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 内容方面:承接上文 + 具体展开叙述(或描写、论证等) + 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等)
- 结尾段的作用
- 内容方面:总结全文 + 深化主题(或升华主题) + 呼应开头(或有意外结局等)
《变色龙》普里什文带着狗从席勒草坪走了,叶尔德尼奇不知为什么忽然笑了起来,然后就不出声了,久久地目送着军大衣的背影。”既总结了整个围绕“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又通过叶尔德尼奇的反应深化了主题,揭示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无奈以及这种见风使舵行为的普遍性,同时和开头军大衣出现等情节相呼应。
- 结构方面:使文章结构完整,收束全文
好的结尾能让文章有一个圆满的收尾,像议论文结尾往往总结论点,再次强调观点,让整篇文章的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 内容方面:总结全文 + 深化主题(或升华主题) + 呼应开头(或有意外结局等)
含义题
- 表层含义:字面意思(解释词语或句子的基本意思)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从表层看,就是描述了秋天后半夜天空的颜色以及周围环境的安静,除了一些夜间活动的动物外,其他都处于睡眠状态。
- 深层含义: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分析其隐含的意义(可能是象征义、比喻义、指代义等)
在这句话中,结合鲁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文章想要表达的对旧社会的批判等主旨来看,这片“乌蓝的天”可能象征着黑暗的社会环境,“什么都睡着”暗示着当时民众大多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以及唤醒民众的渴望。
人物形象分析题
- 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 + 提炼特点(性格、品质等)
例如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林黛玉,从她进贾府时的言行举止来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可以概括出她谨慎敏感的性格特点;而她见到贾母等长辈时的语言、动作又体现出她寄人篱下的孤寂以及懂礼守节的品质。
- 结合文本分析:引用文中具体事例(或语句) + 说明如何体现该形象特点 + 表达的情感或主题关联
文中林黛玉在回答贾母关于读书情况时,巧妙地应对,既展示了自己的学识又不失谦逊,这一事例就很好地体现了她的机敏聪慧,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贾府这样复杂环境中人物相处的微妙之处,与文章展现封建大家族生活以及人物命运的主题相关联。
探究题
- 观点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意、不同意、部分同意等)
例如对于有人认为《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的看法,你可以明确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我同意翠翠爱情悲剧是必然这一观点”。
- 理由阐述:结合文本内容(从情节、人物、环境等多方面) + 运用相关知识(文学理论、文化背景等)进行分析论证
如果同意上述观点,可以从情节上分析翠翠和傩送之间感情的含蓄表达以及种种误会导致错过彼此;从人物性格上看翠翠的纯真善良但过于羞涩内向,傩送的犹豫纠结;从环境角度考虑湘西茶峒那相对封闭又传统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爱情的影响等,综合这些方面来论证翠翠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同时还可以联系当时封建礼教残余等文化背景来进一步深入分析。
- 总结升华:再次强调观点 + 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如对人性、社会等的思考)
最后可以说“所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遗憾,更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下的一种无奈,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人性与世俗之间的碰撞与挣扎。”
同学们在运用这些答题模板时,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灵活运用,多练习才能熟练掌握,从而提高现代文阅读的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