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提问的高分技巧(加分项)
提问前的准备
(一)深入了解课程内容
- 全面预习
- 在每次上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预习,不仅要熟悉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还要深入思考其内涵、推导过程以及可能的应用场景,在学习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定理时,要清楚定理的前提条件、证明思路以及如何运用该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预习,能够发现自己在知识理解上的难点和疑惑点,为课堂提问提供方向。
- 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和学术资料,拓宽知识面,对于专业课程,可以查阅行业内的经典教材、学术论文等,了解不同学者对该知识点的见解和研究进展,这样在提问时,能够展现出对知识的广泛涉猎和深入探究,给老师留下好印象。
- 复习旧知识
定期回顾之前所学的课程内容,建立知识体系,大学课程的知识往往具有连贯性,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复习旧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同时也能发现新旧知识衔接过程中的问题,在学习物理的电磁学部分时,回顾力学中的牛顿定律、功和能等概念,有助于理解电场力做功、电磁感应等新知识,在课堂提问中,可以结合新旧知识进行提问,如“在某个具体情境下,如何运用之前学过的力学原理来解释电磁现象中的某个问题?”这样的问题既能体现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又能展示自己的思考深度。
(二)明确提问目的
- 追求知识深化
以获取更深入的知识理解为目标,不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基本定义和例题讲解,而是希望通过提问,挖掘知识点背后的原理、规律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在学习经济学原理时,对于某种经济现象的分析,可以提问“除了课本上提到的因素外,还有哪些潜在的因素影响该经济现象,它们之间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种提问有助于拓宽知识边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 引发课堂讨论
旨在激发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热情,选择一些具有开放性和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学习文学课程时,对于一部作品的解读,可以提问“对于作品中主人公的某个行为,有人认为是勇敢的体现,而有人则认为是冲动的表现,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也能让自己在讨论中从他人的观点中学习到新的思考方式。
提问的时机与方式
(一)把握最佳提问时机
- 在新知识讲解环节
- 当老师引入新的概念、理论或方法时,是提问的好时机,在学习计算机编程课程中,老师讲解一种新的编程语言语法结构时,可以及时提问“这种语法结构与之前学过的某种语言的类似结构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和优势?”这样能够让老师在讲解过程中直接解答疑问,同时也能帮助其他同学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 在老师讲解过程中出现停顿、过渡或总结时,也可以适时提问,比如老师在讲完一个章节的重点内容后,进行短暂的停顿,这时可以提问“刚才您讲的这些内容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限制?”这样的问题能够顺着老师的讲解思路,进一步拓展知识的应用范围,也显示出自己对知识的积极思考。
- 在课堂讨论环节
- 积极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问,当同学们对某个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时,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如“我理解大家的观点,但是我认为在某个细节上还存在问题,比如说……”这样能够引导讨论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展示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在讨论出现分歧或陷入僵局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问题来打破局面。“我们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比如运用某种理论或方法?”这样的问题能够为讨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体现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二)采用恰当的提问方式
- 礼貌诚恳
提问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礼貌和诚恳,使用尊敬的语气,如“老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或者“老师,我能问一下关于……的事情吗?”避免使用生硬、命令式的语言,要表现出对老师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渴望,眼神专注地看着老师,身体姿势端正,让老师感受到你的真诚。
- 清晰简洁
- 问题要表述清晰,避免模糊不清或冗长复杂的表述,在提问前,自己要先梳理好思路,明确问题的核心内容。“老师,我想请问一下关于这个数学定理的应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在什么情况下又可能需要谨慎使用呢?”这样的问题简洁明了,能够让老师迅速理解你的问题并给出准确的回答。
- 不要在一个问题中包含过多的子问题,以免让老师和同学们感到困惑,如果确实有几个相关问题,可以依次提问,或者在提问时说明问题的关联性,如“老师,我有两个相关的问题,第一个是……第二个是基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我想进一步了解……”
与技巧
具有深度和广度
- 深度挖掘
- 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提问要触及知识的本质和核心,例如在学习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反应原理时,可以提问“这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机理是什么?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如何解释反应的发生过程?”这样的问题需要对化学知识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回答,能够展示你对知识的钻研精神。
- 关注知识的前沿研究和发展趋势,在提问中可以涉及到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尚未解决的难题,比如在学习生物学课程时,提问“老师,最近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有了一些新的突破,这些突破对我们目前所学的遗传学知识有哪些影响和挑战?”这样的问题能够让老师看到你对学科动态的关注,以及将所学知识与前沿科学联系起来的能力。
- 广度拓展
- 将所学知识与其他学科或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提问,例如在学习物理学中的光学知识时,可以提问“在摄影艺术中,如何运用光学原理来拍摄出更具艺术感的照片?”这样的问题跨越了物理和艺术两个领域,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也能激发同学们对知识应用的兴趣。
- 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拓展提问,纵向上,可以追问知识的源头和发展脉络,如“这个理论最初是由谁提出的?在提出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横向上,可以比较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如“在学习了两种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后,提问‘这两种方法在适用范围、准确性和效率方面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二)运用巧妙的提问技巧
- 假设性提问
通过假设一种情境或条件,提出问题来引导思考,例如在学习管理学课程时,提问“假设我们是一家企业的管理者,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我们会采取哪些管理策略来应对?”这种假设性提问能够让同学们将自己置身于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决策,同时也能激发大家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 对比性提问
将相似或相关的事物进行对比提问,比如在学习历史课程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可以提问“古代希腊文化和古代罗马文化在艺术风格、政治制度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提问,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分析比较的能力。
- 启发式提问
提出一些能够启发同学们自主思考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哲学课程时,提问“我们如何判断一个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请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和思考,能够激发同学们的思维活力,促进课堂的互动和交流。
提问后的跟进与总结
(一)认真倾听回答
- 专注记录
- 当老师回答问题时,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并做好详细的记录,记录老师回答的要点、思路以及涉及到的新知识和新观点,老师在回答一个关于物理学问题时,可能会提到一些相关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要及时将这些内容记录下来,以便后续复习和进一步思考。
-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老师回答结束后,礼貌地请求老师进一步解释,比如可以说“老师,您刚才讲的那个点我有点不太理解,能不能再详细说一下……”这表明你对知识的严谨态度和积极追求真理的精神。
- 积极反馈
在听完老师的回答后,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可以简单地说“谢谢老师,您的回答让我豁然开朗”或者“老师,您的解释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的反馈能够让老师感受到你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总结与拓展
- 总结收获
在提问结束后,要对自己的提问和老师的回答进行总结,回顾自己在提问过程中的思路和不足之处,以及从老师的回答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启示,可以在心里默默总结“通过这次提问,我明白了在某个知识点上的理解还存在偏差,以后要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 拓展思考
根据老师的回答,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考,可以思考老师回答中涉及到的其他相关问题,或者将老师的回答与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和整合,比如老师回答了一个关于数学定理的问题后,可以进一步思考“这个定理在其他数学分支或者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潜在的应用呢?”通过这样的拓展思考,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为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积累素材。
在大学课堂提问中,要充分做好准备,把握好提问时机和方式,注重提问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运用巧妙的提问技巧,在提问后要认真倾听回答、积极反馈并进行总结拓展,这样才能在课堂提问中获得高分,真正实现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