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答题过程中,掌握一些实用的答题模板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准确地组织答案,提高得分率,以下将针对不同题型和文本类型,为你详细介绍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
(一)概括情节类
- 基本格式:何时 + 何地 + 何人 + 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
- 答题示例:文章主要讲述了在[具体时间],于[具体地点],主人公[人物名字]因为[起因事件],经历了[详细经过],结果],祝福》中,在鲁镇这个封闭落后的地方,祥林嫂在新年前夕,因生活所迫沦为乞丐,她向鲁镇的人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却遭到众人的冷漠与嫌弃,最终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
- 基本思路: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等角度入手,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 答题模板:文中的[人物名字]是一个[性格特点]的人,从[描写角度]来看,[具体文本内容],体现了其[对应的性格特点]。《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通过外貌描写生动地展现出她的精明与泼辣;“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语言描写尽显她的张狂与炫耀;“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动作描写则体现出她的热情与周到,这些描写综合起来,塑造出一个机敏、精明、泼辣、热情又善于逢迎的王熙凤形象。
(三)赏析句子类
- 修辞角度: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点],表达了[情感],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春天的脚步近了”将春天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即将到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期待。
- 表达方式角度:运用了[表达方式],[具体作用],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等词语,细腻地描绘出月光的柔和与静谧,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平静与愉悦。
- 表现手法角度:运用了[表现手法],[作用效果],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以荷塘周围的蝉声和蛙鸣反衬出荷塘的寂静”,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通过写蝉声和蛙鸣的热闹,更加突出了荷塘环境的清幽宁静,使读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感受。
含义及作用类
- 表层含义:通常指字面意思,即标题所指代的具体事物或行为等,如《背影》的表层含义就是父亲的背影。
- 深层含义:往往与文章的主题、情感、象征意义等相关,如《背影》的深层含义则象征着父亲的爱、父子之间的深情以及岁月流逝、父爱永恒等情感。
- 作用: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了文章的主要事件或内容;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点明主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象征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等,背影》中,“背影”作为线索,将车站送别、望父买橘、父子分别等情节串联起来,使文章结构严谨;通过对背影的多次刻画与描写,深刻地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议论文阅读答题模板
(一)论点提取类
- 位置判断:论点通常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位置。
- 答题方法是中心论点,可直接回答标题;如果开头有明确提出观点的句子,可引用该句作为中心论点;若结尾有总结性语句且能概括全文核心观点,也可将其作为中心论点,有时文章没有直接明确的语句表明论点,需要通过对分论点的归纳总结来得出中心论点,此时要注意分析各分论点之间的共性和逻辑关系,劝学》一文,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劝学”,即鼓励人们学习,文章开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直接明确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强调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二)论据分析类
- 事实论据:列举了[具体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例如在论证“逆境出人才”的观点时,文中列举了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发愤著书写成《史记》的事例,这一事实论据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在逆境中人们能够凭借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增强了“逆境出人才”这一论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 道理论据:引用了[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文化底蕴,比如在论述“诚信的重要性”时,引用“言不信者,行不果”这句名言,以其简洁而深刻的道理,有力地论证了诚信是行事成功的重要基础这一论点,同时也使文章更具文化内涵和说服力。
(三)论证方法及作用类
-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作者列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具体地论证了传统儒家对实验态度的重视不够这一论点,让读者通过具体的事例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道理论证:引用了[名言警句、定理公式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逻辑性,例如在论证“学习要持之以恒”时,引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名言,从道理上充分说明了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取得成效,增强了文章论证的逻辑性和权威性。
- 对比论证:将[对比的双方]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论点],使论点更加鲜明,比如在论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时,将谦虚的人和骄傲的人在学习态度、行为表现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谦虚的重要性和骄傲的危害性,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了论点。
- 比喻论证:把[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论点],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拿来主义》中,作者将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形象地论述了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把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说明文阅读答题模板
(一)说明对象及特征类
- 说明对象:通常可以从标题、开头段落等位置确定,如果标题是事物的名称,一般该事物就是说明对象;如果标题是短语或句子,需要通读全文来确定说明对象,苏州园林》的说明对象就是苏州园林。
- 特征概括:从文中找出描述说明对象的关键语句,一般会出现“““等表示顺序的词语,或者“不仅………”等关联词连接的语句,这些语句往往概括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如《苏州园林》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概括了苏州园林总的特征——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说明方法及作用类
- 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例如在说明“晕厥”这一现象时,列举了有些人在长时间站立或突然起身时会头晕甚至昏倒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晕厥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以及其发生的一些具体情况,让读者对晕厥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 列数字:运用了[具体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比如在介绍地球的大小时,提到“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这个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地球的大小特征,让读者对地球的规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 打比方:把[说明对象]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例如在说明“DNA 的结构”时,将其比作“螺旋形的梯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DNA 分子结构的特点——呈螺旋状,由两条链组成,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一复杂的科学概念。
- 作比较:将[说明对象]与[对比对象]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使说明更清晰,比如在介绍松鼠和松貂的区别时,将松鼠的尾巴与松貂的尾巴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松鼠尾巴大而蓬松的特征,让读者对松鼠的外形特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 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概括,使读者对概念有了更准确的理解,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一定义准确地概括了统筹方法的本质特征,让读者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统筹方法。
(三)说明顺序及作用类
- 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说明,常用于介绍事物的演变过程、历史发展等,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晰,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便于读者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例如在介绍某种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时,就会按照其胚胎发育、幼年期、成年期等不同阶段的时间顺序进行说明,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到该生物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变化。
- 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进行说明,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景观等,作用是使说明层次分明,能够让读者在脑海中清晰地构建出事物的空间形态,比如在介绍人民大会堂时,按照从外到内、从下到上的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了大会堂的外观、内部结构、各个厅室的布局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对人民大会堂的整体架构有了清晰的认识。
-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进行说明,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等顺序,作用是使说明严谨合理,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例如在说明“食物链”时,先介绍各种生物的生存现象,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捕食关系,最后揭示出食物链的本质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食物链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就是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不同文体的答题模板,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具体文本内容灵活运用,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进行作答,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