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应用题解题思路
审题
- 仔细阅读题目
- 四年级的应用题通常会有一定的文字量,要认真逐字阅读,理解题目所描述的情境,题目可能是关于购物、行程、植树等生活场景。
- 圈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如数字、数量关系、单位等,比如在“小明有10元钱,买了3个笔记本,每个笔记本2元,还剩多少钱?”中,“10元”“3个”“2元”就是关键信息。
- 明确问题
确定题目要求我们求什么,是求总量、部分量、速度、时间、价格还是其他呢?上述题目要求求剩下的钱数。
分析数量关系
- 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 已知量是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未知量是我们要求解的内容,在购物问题中,已知可能包括单价、购买数量、总钱数等,未知可能是剩余钱数或者某个物品的价格等。
- 在一个行程问题中,已知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行驶时间是3小时,要求路程,这里速度和时间是已知量,路程是未知量。
- 建立数量关系式
- 根据题目中的情境和数学知识建立关系式,在购物问题中,总价 = 单价×数量,这是基本的数量关系,如果要求剩余钱数,就是总钱数 - 花费的钱数(总价)。
- 对于行程问题,路程 = 速度×时间,如果是相遇问题,路程之和 = 速度之和×相遇时间。
- 以植树问题为例,树的总数 = 每行(或每列)棵数×行(列)数。
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
- 根据数量关系式选择运算
- 如果数量关系式是加法关系,就进行加法运算,比如求两个数的和,或者把几个部分的量相加求总量。
- 若是减法关系,如求剩余、相差等,就进行减法运算,像总钱数减去花费的钱数求剩余钱数。
- 乘法关系时,用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如单价×数量求总价。
- 除法关系则是用于平均分或者求份数等,例如用总路程除以时间求速度。
- 考虑运算顺序
当一个算式中有多个运算时,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原则,例如在计算(10 + 2)×3时,要先算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乘法。
代入数据计算
- 把已知数据代入关系式
按照建立好的数量关系式,将题目中的已知数据准确代入,在总价 = 单价×数量中,单价是5元,数量是4个,就代入为总价 = 5×4。
- 认真计算
进行计算时要仔细,避免粗心错误,可以使用草稿纸来书写计算过程,尤其是较复杂的运算,比如在计算多位数乘法或者除法时,要一步一步来。
检验答案
- 检查计算过程
重新审视自己的计算步骤,看是否有算错的情况,可以通过逆运算来检验,比如用加法检验减法,用除法检验乘法。
- 验证答案合理性
从实际情境出发,判断答案是否符合常理,计算出的剩余钱数不能是负数,行程问题中时间不能为负,物品的数量不能是小数(在特定情境下)等。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学校组织四年级同学去植树,一共有20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需要2千克水来浇灌,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水?
解答:
- 审题:明确题目是关于植树浇水的问题,已知小组数、每组种树数、每棵树浇水量,要求总浇水量。
- 分析数量关系:
- 先求出总共种的树的棵数,树的总棵数 = 小组数×每组种树数。
- 再求总浇水量,总浇水量 = 树的总棵数×每棵树浇水量。
- 建立关系式:
- 设树的总棵数为(x),总浇水量为(y)。
- (x = 20\times5 = 100)(棵)
- (y = 100\times2 = 200)(千克)
- 代入数据计算:按照上述步骤计算得出树的总棵数是100棵,总浇水量是200千克。
- 检验答案:计算过程正确,从实际考虑,200千克水用于浇灌100棵树,每棵树2千克,答案是合理的。
一共需要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