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概括类题目
(一)概括主要内容
- 要素串联法:适用于写事的文章,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然后按照顺序将它们串联起来,司马光砸缸》,时间是小时候,地点是庭院里,人物有司马光和小伙伴,起因是小伙伴掉进缸里,经过是司马光用石头砸缸,结果是水流出来小伙伴得救,所以主要内容就是:小时候,司马光和小伙伴在庭院里玩耍,有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缸里,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水流出来,小伙伴得救了。
- 段意合并法:先把文章分成几个段落,概括出每个段落的大意,再把这些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富饶的西沙群岛》,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概括出海水颜色、海底生物、海滩贝壳、岛上鸟类等段落的大意,然后合并成:本文先描写了西沙群岛海水的颜色,接着介绍了海底丰富的生物,然后描述了海滩上美丽的贝壳,最后讲述了岛上众多的鸟类,展现了西沙群岛的富饶,拓展法**:有些文章的题目能提示文章内容,我们可以围绕题目进行拓展,如《赵州桥》,就可以从赵州桥的位置、外观特点、历史意义等方面去概括,答案可能是:本文主要介绍了位于洨河上的赵州桥,它设计独特,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类型|答题思路|示例| |---|---|---|要素串联/段意合并/题目拓展|《翠鸟》一文,先写翠鸟的外形(颜色鲜艳),再写它的动作(飞得快),最后写它的栖息环境(陡峭的悬崖),概括为:本文介绍了翠鸟外形美丽、动作敏捷,常栖息于陡峭悬崖的特点。|
(二)概括段落大意
- 摘句法:直接从段落中摘取能够概括段落意思的句子作为答案,比如一些总起句或总结句,如“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就是段落的中心句,可以直接作为段落大意。
- 缩句法:把段落中的长句子缩短,保留关键信息,我和小伙伴们在操场上快乐地做游戏。”可以缩为“我们在操场做游戏”,这就是段落大意。
- 并列词合成法:如果段落中有并列的几个内容,可以把它们用合适的词语连接起来,如一段写了春天花园里有红色的玫瑰、白色的百合、黄色的郁金香,段落大意可以是“春天花园里有多种颜色的花”。
理解词语类题目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 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看看文中有没有和这个词语意思相近或者相反的词,通过对比来理解,安静”这个词,文中说“教室里很安静,没有一点声音”,这里“安静”的近义词可以是“寂静”,从而理解“安静”就是没有声音的意思。
- 分析字词组合:有些词语可以拆分来理解,凝视”,“凝”有聚集的意思,“视”是看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聚精会神地看。
- 代入法:把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另一个词,看看句子是否通顺合理,如“他小心翼翼地捧着鸟蛋”,“小心翼翼”可以换成“小心谨慎”,句子意思不变,就能理解这个词语是形容做事很小心的样子。 类型|答题思路|示例| |---|---|---| |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分析字词组合、代入法|“慰藉”一词在文中“书籍成了他精神上的慰藉”,可以理解为“安慰”,因为从句子中能看出书籍对他精神有安抚作用。|
(二)解释词语的本义和文中义
- 本义查询:平时积累或通过查字典了解词语原本的意思,奔走相告”本义是跑着互相转告。
- 文中义分析:结合文章具体情境,看这个词语在文中表达的独特含义,在一篇写洪水来了的文章中,“人们奔走相告”这里的“奔走相告”文中义就是人们急切地互相告知洪水来袭的消息,体现出情况的紧急。
句子理解类题目
(一)理解句子含义
- 抓关键词:找出句子中关键的字词,分析它们的含义,从而理解整个句子,如“他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刺痛了我的心。”锋利”“刺痛”是关键词,说明他的话很有杀伤力,让我心里很难受。
- 联系时代背景:有些文章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理解句子要结合这个背景,比如在学习关于革命时期的文章时,“为了新中国,前进!”这句话就要联系当时人们为了推翻压迫、建立新中国的背景,理解这是战士们充满斗志、坚定信念的表达。
- 分析修辞手法:如果句子用了修辞手法,要先指出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雄伟壮观,让人感受到瀑布的磅礴气势。 类型|答题思路|示例| |---|---|---| |理解句子含义|抓关键词、联系背景、分析修辞|“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联系科学史背景,如哥白尼、布鲁诺等科学家的遭遇,理解这句话意思是重大发现可能会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压。|
(二)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 开头句子:一般是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或者点明主旨,桂林山水》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点明了文章主旨是赞美桂林山水,同时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了解桂林山水到底如何美。
- 中间句子: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句),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内容,不仅………”这样的句子,前面总结上文一方面内容,后面开启另一方面内容,也可能是对文章内容的展开描述,使文章更丰富。
- 结尾句子:往往是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或者表达情感,如《灯光》现在的电灯亮了,照亮了整个房间,而郝副营长却永远离开了我们。”升华了主题,突出了郝副营长为了理想献身的精神。
人物分析类题目
(一)分析人物形象
- 从外貌描写分析:通过对人物容貌、衣着等描写来判断人物特点,如“他穿着一身破旧的衣衫,头发乱蓬蓬的,脸上满是灰尘。”可以看出这个人物生活贫困或者经历了很多艰辛。
- 从语言描写分析:人物说的话能体现其性格,如果一个人说话很礼貌、谦逊,那他可能是个有修养的人,您好,请问我可以借您的笔用一下吗?”体现出人物有礼貌。
- 从动作描写分析:动作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像“他毫不犹豫地跳进冰冷的河水里救人”,可以看出他是个勇敢善良的人。
- 从心理描写分析: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想法,如“他心里想:我一定要成功,不能让大家失望。”表现出人物有决心和责任感。 类型|答题思路|示例| |---|---|---| |分析人物形象|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分析|《晏子使楚》中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巧妙回击,从他的语言可以看出他是个机智、善辩的人。|
(二)评价人物行为或品质
- 明确观点:先表明对这个人物行为是赞同还是反对,品质是好是坏,比如对于雷锋乐于助人的行为,我们要明确表示赞同和赞扬。
- 结合文本分析: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的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雷锋帮战友补衣服、在火车上帮助乘客等事情,都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品质。
- 联系生活实际(可选):可以适当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进一步说明这个人物行为或品质的影响,比如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像雷锋一样的人,他们的行为让社会变得更美好。
标点符号作用类题目
(一)句号
表示一句话的结束,使文章表达的意思完整,今天天气很好,我们去公园玩。”两个句号分别结束了前后两个完整意思的句子。
(二)问号
用于疑问句末尾,引发读者思考,如“你作业写完了吗?”激发读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回答的欲望。
(三)感叹号
出现在感叹句末尾,表达强烈的情感,如喜悦、惊讶、愤怒等。“多么美丽的风景啊!”表达出对风景的赞美之情。
(四)逗号
表示句子内部的停顿,可以使长句子层次分明,我喜欢读书,尤其是童话书,它带我进入奇妙的世界。”逗号让句子的不同部分有适当的停顿,便于阅读和理解。
(五)分号
用于并列分句之间,比逗号停顿稍长,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植物是大自然的美容师;水是生命之源。”清晰地分隔了不同的并列内容。
标点符号 | 作用 | 示例 |
---|---|---|
冒号 | 用于解释说明或引出下文 | “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呢?”这里冒号引出问题内容。 |
写作手法类题目
(一)修辞手法
-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如“月亮像一个大圆盘。”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
- 拟人: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动作,花儿在风中跳舞。”生动地表现出花儿在风中的摇曳姿态。
-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述。“飞流直下三千尺”夸大了瀑布的长度,突出了瀑布的壮观。
(二)表现手法
-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通过对比突出不同人的价值。
- 衬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例如用周围的黑暗衬托月光的皎洁。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人公有什么品质?
答:先按照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如要素串联法或段意合并法概括出短文讲的这件事,然后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分析主人公的品质,比如从主人公帮助他人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乐于助人的品质。
问题2:文中某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先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可能是找近义词、分析字词组合或者代入法,然后分析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比如是让描写更生动形象,还是更准确地表达意思等,如果是动词,可能使画面更有动态感;如果是形容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