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 项目制学习在中学的应用案例
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 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学习和应用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个在中学开展的 PBL 项目制学习案例。
项目主题
“校园微景观设计与建设”
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生与自然的距离逐渐疏远,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多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校园环境建设是学生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通过设计并建设校园微景观,既能让学生将生物学、地理学、艺术设计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又能增强他们对校园的归属感和环保意识。
项目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运用生物学科中植物的生态习性、生长需求等知识,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用于微景观营造。
- 掌握地理学科中关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对植物分布影响的原理,合理规划景观布局。
- 熟练运用艺术设计技巧,如色彩搭配、空间构图等,提升景观的美观度。
- 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场地测量,以及掌握一些基本的手工建造技能,如砌砖、培土等。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项目各个环节。
-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在面对设计难题、材料获取困难、施工技术问题等时,能自主探索解决方案。
- 提升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通过网络、图书馆、实地考察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为项目提供依据。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增强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热爱,激发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校园建设。
- 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平衡、资源节约等因素。
- 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在景观设计中展现独特创意。
项目实施流程
(一)项目启动阶段(第 1 周)
- 教师引入项目主题,展示一些优秀的校园微景观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校园现有空间如何利用,什么样的微景观适合校园。
- 学生自由组队,每组 4 - 6 人,推选组长,明确小组分工,如资料收集员、设计师、工程师、汇报员等。
- 教师发放项目任务书,详细说明项目要求、时间节点、评价标准等,任务书涵盖从设计理念阐述、植物选择、施工图纸绘制到最终成果展示等全过程。
(二)知识储备阶段(第 2 - 3 周)
- 各小组围绕项目主题开展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查阅植物图鉴、园林设计书籍,上网搜索校园微景观成功案例,了解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周期、养护要点,以及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格流派等知识。
- 教师组织集中讲座,邀请生物、地理、美术等学科教师分别讲解重点知识,如生物教师讲解本地适生植物及其生态功能,地理教师分析校园地形、光照、土壤等条件对景观的影响,美术教师传授色彩搭配、构图技巧等艺术知识,并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问。
- 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整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笔记,为后续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地调研阶段(第 4 周)
- 各小组携带测量工具对校园选定的建设场地进行实地测量,记录场地的长、宽、面积,观察场地的地形起伏、朝向,周边建筑物、植被分布等情况,并绘制简单的场地平面图。
- 与学校后勤部门沟通,了解校园现有的水电管网布局,确定能否接入灌溉系统等设施,同时询问学校对于建设材料、施工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和限制。
- 走访校内师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大家对校园微景观的期望,如希望有哪些功能区域(休闲区、学习区、观赏区等)、喜欢何种植物或景观风格,为设计提供更多思路。
(四)方案设计阶段(第 5 - 6 周)
- 各小组依据前期调研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展开头脑风暴,确定微景观的设计理念,如“生态绿洲”“文化长廊”“休闲花园”等主题,从功能分区、植物配置、景观小品设置、交通流线规划等方面进行初步设计。
- 使用绘图软件(如 AutoCAD、SketchUp 等)或手绘方式绘制详细的设计图纸,包括平面图、效果图、剖面图等,标注植物名称、规格、数量,景观小品的尺寸、材质,以及灌溉、排水系统的布局等,同时编写设计说明,阐述设计理念、创意亮点、生态环保考量等内容。
- 小组间互相交流设计方案,进行内部评审,提出修改意见,完善设计方案,每个小组提交一份最终版设计图纸和说明文档。
(五)项目实施阶段(第 7 - 8 周)
- 各小组根据设计方案,制定施工计划,明确各阶段任务、责任人及时间节点,如第一周完成场地清理、平整,第二周进行基础建设(砌花坛、铺地砖等),第三周种植植物、安装景观小品,第四周进行细节修饰、布置标识牌等。
- 在施工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按照施工计划有序操作,遇到技术难题及时向教师、校外工匠或网络教程请教,如学习如何正确栽种花卉、怎样砌出稳固的花坛等,教师全程跟进指导,确保施工安全。
- 建立施工日志,记录每天的工作内容、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同时拍摄施工过程照片、视频,为项目总结积累素材。
(六)项目展示与评价阶段(第 9 周)
- 各小组精心制作项目展示海报,涵盖项目简介、设计过程、施工步骤、最终成果、团队感悟等内容,在校园内选定区域进行展示。
-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现场汇报,向全校师生介绍项目的全流程,分享在项目中的学习收获、遇到的困难及克服过程,展示团队协作成果,汇报时间控制在 15 - 20 分钟。
- 评价环节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教师从专业知识运用、设计创新性、施工质量、团队协作、展示效果等方面打分,占总成绩的 50%;其他小组学生依据汇报内容、成果实用性、美观度等进行互评,占 30%;小组内成员进行自我评价,反思个人在项目中的贡献与不足,占 20%,综合评定后,选出优秀项目团队,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所有项目成果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改进方向。
项目成果
- 校园内建成多个各具特色的微景观,如有的小组打造了以四季花卉为主题的“缤纷园”,不同季节都有盛开的花朵,吸引师生驻足观赏;有的小组设计了“读书角”微景观,结合木质长椅、绿植隔断,营造出安静舒适的阅读空间,深受学生喜爱,这些微景观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还成为学生们课余休闲、学习的好去处。
- 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多学科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生物知识用于植物选育与养护,地理知识指导景观布局,美术功底助力设计美观,手工技能在施工中得以锻炼,团队协作让项目顺利推进,问题解决能力贯穿始终,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 项目催生了一系列衍生成果,如学生撰写的微景观设计心得、养护指南手册,拍摄的施工教程视频等,这些成果在学校官网、公众号展示,供更多师生学习借鉴,扩大了项目影响力。
项目反思
通过本次“校园微景观设计与建设”PBL 项目,看到了项目制学习在中学教育中的诸多优势,它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学习,极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与创造力,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合理现象,导致项目进度受影响;个别小组在设计方案时过于追求创意,忽视实际可行性,施工难度加大;项目时间跨度较长,对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如何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项目是今后需要优化的地方,未来开展 PBL 项目时,将加强团队建设培训,引导学生更科学地制定计划,同时根据项目复杂程度合理调整时间安排,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