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理解答题公式
- 语境推断法
- 公式:实词义 = 上下文逻辑 + 常见义项筛选。
- 解释:在文言文阅读中,一个实词的含义往往与它所处的语境紧密相连,首先要通读句子和段落,了解大致内容,然后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推测词义。“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字,从语境看是沛公(刘邦)这个主体发出的动作,后面接地点“霸上”,结合常见义项,“军”在这里就不是“军队”的意思,而是“驻军、驻扎”的意思,因为按照逻辑,是刘邦把军队驻扎在霸上,而不是军队本身驻扎,通过这样的语境分析就能准确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 字形分析法
- 公式:实词义 = 字形结构 + 字本义联想。
- 解释:汉字中的很多字是形声字或者会意字,它们的字形结构蕴含着字的本义,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庭”,“造”字,从“辶”(表示行走),“告”声,有“到、去”的意思,再如“畔”字,从“田”,从“半”,本义是田界,后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像“河畔”就是河边,通过对字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实词的本义,再结合语境确定其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 课内迁移法
- 公式:实词义 = 课内知识积累 + 文中相似语境匹配。
- 解释: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言文篇目,这些篇目中的实词含义是理解课外文言文实词的重要基础,在课内学过“沛不知其所骑”中的“骑”是名词“马匹”的意思,在课外文言文中如果出现“单车欲问边”的“单车”,就可以根据课内知识推断这里的“骑”也是“马”的意思,“单车”一辆车”,通过将课内积累的实词知识和课外文中的相似语境进行匹配,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实词含义。
文言虚词理解答题公式
- 标志识别法
- 公式:虚词作用 = 虚词位置 + 语法功能标志判断。
- 解释:文言虚词在句子中有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往往有其特定的语法功能。“之”字在主谓之间,一般是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通常是结构助词“的”,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而”字在转折关系的复句中,一般翻译成“,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在递进关系的复句中,翻译成“,像“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通过识别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这一标志,可以判断它的语法功能和大致意思。
- 替换验证法
- 公式:虚词义 = 常见虚词替换 + 语句通顺及语义相符判断。
- 解释:对于一些不太理解的虚词,可以用常见的、意义相近的虚词去替换,看句子是否通顺以及语义是否相符。“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可以用“大概”去替换,句子通顺且语义合理,其”在这里就是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再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可以用“那”或者“发语词(无实际意义)”来替换,发现替换后句子结构和语义没有大的偏差,就可以判断“夫”在这里是指示代词或者发语词的作用。
- 句读辅助法
- 公式:虚词作用 = 句读停顿分析 + 虚词关联判断。
- 解释:文言文的句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虚词的作用,比如在一个分句的开头,如果有“盖”“夫”等虚词,往往是引出话题或者表示感叹等作用,像“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这里的“盖”在句首,结合句读可以看出它是引出下文对自己勤奋艰辛情况的叙述,有发语词的作用,通过分析句读和虚词在句读中的位置关联,能够更好地理解虚词的含义和作用。
文言文翻译答题公式
- 逐字翻译法
- 公式:译文 = 实词翻译 + 虚词翻译 + 特殊句式调整。
- 解释:翻译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逐字翻译,首先要准确翻译每一个实词和虚词,实词要按照前面提到的理解方法得出准确的释义,虚词要根据其语法功能翻译出合适的词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翻译为“蚯蚓”,“无”翻译为“没有”,“爪牙”翻译为“爪子和牙齿”,“之”在这里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要调整顺序为“锋利的爪牙”,“利”翻译为“锋利”,“筋骨”翻译为“筋骨”,“之”同样处理为定语后置标志,“强”翻译为“强健”,然后把这些翻译好的内容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组合起来,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 补充省略法
- 公式:译文 = 原文翻译 + 省略成分补充。
- 解释:文言文中常常会有一些成分省略,在翻译时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使译文通顺易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要把主语补充出来,即“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这种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通过补充省略的主语,让译文更加完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 调换语序法
- 公式:译文 = 原句语序分析 + 现代汉语语序调整。
- 解释: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把这些句式的语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再如“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千里之马”,翻译为“能日行千里的马”,通过对原句语序的分析,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调整,就能准确地翻译出文言文的内容。
理解答题公式
- 人物形象分析答题公式
- 公式:人物形象 = 人物言行描写 + 性格特点概括。
- 解释:在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时,要关注文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言行描写,在《鸿门宴》中,樊哙闯帐救主,他“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通过这些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猛无畏的人,他又能根据刘邦的指示行事,说话也有分寸,这又体现出他的忠诚和机智,通过对人物这些言行描写的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完整地把握人物形象。
- 主旨思想理解答题公式
- 公式:主旨思想 = 文章主要内容概括 + 作者情感倾向判断。
- 解释:要理解文言文的主旨思想,首先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岳阳楼记》,文章主要写了岳阳楼的景色以及不同天气下登楼者的不同心境,然后判断作者的情感倾向,范仲淹在文中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通过将文章内容概括和作者情感倾向相结合,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 情节分析答题公式
- 公式:情节作用 = 情节内容描述 + 对人物、主旨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 解释:在分析文言文情节时,要先描述情节的内容,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易水送别的情节,描述了荆轲在易水边慷慨悲歌,与众人告别的场景,然后分析这个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它凸显了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对主旨的表达作用,它烘托了一种悲壮的氛围,为后面的刺秦情节做铺垫,同时也体现了荆轲为了燕国大义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情节在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