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内卷”压力下的心态调节
在当今大学校园中,“内卷”现象愈发普遍,从学业成绩的角逐到各类竞赛奖项的争抢,从社团职位的竞争到未来就业实习机会的抢夺,学生们似乎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战斗”,适度的竞争本可以激发潜能,但过度的“内卷”却给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调整心态,成为关乎大学生身心健康与个人发展的重要课题。
认识“内卷”与压力源
(一)“内卷”的定义与表现
“内卷”最初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在大学语境下,它描述的是一种过度竞争的状态,为了争取高绩点,同学们不断加大学习时间,原本正常的课后复习变成了彻夜苦读,笔记一份比一份详细,习题一道比一道做得更多;在社团活动中,为了脱颖而出获得核心职位,过度包装自己,拼命展现所谓的“优势”,却忽略了自身兴趣与能力的真正提升;在科研创新方面,盲目跟风参加项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使得本应充满探索乐趣的科研变得疲惫不堪。
(二)压力产生的根源
- 社会环境因素: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学历贬值,就业市场对人才要求日益苛刻,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考研、考公人数逐年攀升,仿佛只有不断超越他人,才能在未来谋得一席之地,这种社会大环境传导至大学校园,促使学生们陷入焦虑性的“内卷”。
- 学校评价体系:大学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成绩、奖项等量化指标,奖学金评定、保研资格获取等都与这些硬性指标紧密挂钩,导致学生们为了迎合评价标准,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分数和荣誉的追逐中,忽视了自身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 同伴影响:身边的同学都在努力奋进,形成了一种相互比拼的氛围,当看到别人在学习、社交、竞赛等方面取得成果时,很容易产生攀比心理,担心自己落后,从而不自觉地加入“内卷”的洪流。
“内卷”压力下的心态剖析
(一)焦虑与恐惧
过度“内卷”让大学生时刻处于担忧被淘汰的焦虑之中,害怕考试成绩不理想,影响奖学金评选和保研前景;恐惧在竞赛中失利,被同龄人甩开差距;焦虑未来找不到好工作,无法承担生活成本和满足家人期望,这种焦虑如影随形,侵蚀着内心的安全感,长期积累可能导致自信心丧失,甚至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疲惫与迷茫
在“内卷”的漩涡里,学生们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个战场,身体和精神极度疲惫,在忙碌过后,却常常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如此拼命究竟为了什么,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学习、参赛、考证,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优势何在以及真正想要追求的生活模样,仿佛只是在随波逐流,失去了前进的内在动力。
(三)自我怀疑与否定
持续的“内卷”竞争容易让人产生自我怀疑,当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总有人比自己更优秀时,开始否定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不够努力,进而陷入恶性循环,越自卑越拼命,越拼命越受挫,对自己的认知越来越片面和消极,难以接纳真实的自己。
心态调节的策略与方法
(一)认知重构:改变看待“内卷”的视角
- 接受竞争的必然性:要明白在大学乃至整个社会,竞争是不可避免的,适度竞争是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把“内卷”视为一种常态,而不是将其妖魔化,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减少因抗拒而产生的额外焦虑。
- 关注自身成长而非他人比较:转变注意力焦点,从总是盯着别人的成绩和进步,转向关注自己的点滴成长,建立个人成长日记,记录自己在知识学习、技能提升、性格塑造等方面的进步,无论大小,都是属于自己的宝贵财富,每次感到焦虑时,翻开日记,回顾自己的历程,会发现其实自己一直在前行,无需过度在意他人的节奏。
比较视角 | 表现 | 调整后视角 | 表现 |
---|---|---|---|
横向对比(与他人) | 关注同学成绩排名、获奖情况,常因不如他人而焦虑 | 纵向对比(与自己) | 聚焦个人知识增长、能力提升,为每一点进步自豪 |
竞争导向 | 认为一切活动都是竞争手段,只为超越他人 | 成长导向 | 视竞争为成长契机,重在挖掘自身潜力 |
(二)目标管理:合理规划,减轻无序压力
- 设定清晰、可行的目标:摒弃模糊笼统的“我要变得优秀”这类目标,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联、有时限(SMART 原则)的目标,本学期目标是将专业核心课程成绩提升到[X]分以上,同时参加一项与专业相关的社团活动并担任一定职务,而不是盲目跟风参加所有竞赛和社团,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正面反馈,增强成就感。
- 学会取舍,聚焦关键目标:大学有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但不能什么都想要,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兴趣爱好,确定优先级,勇敢放弃一些对自己长远发展帮助不大的事情,如果未来想从事科研工作,那么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专业学习、科研项目参与上,适当减少一些娱乐性社团活动,避免精力分散,陷入无效“内卷”。
(三)情绪调节:为心灵松绑
- 运动宣泄: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瑜伽等,运动能够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这种物质被称为“快乐荷尔蒙”,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每周安排至少三次运动时间,每次半小时以上,在运动中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让自己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 冥想放松:每天花十几分钟进行冥想练习,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排除杂念,当思绪飘走时,轻轻拉回注意力,继续关注呼吸节奏,通过冥想,可以训练大脑提高专注力,降低对外界干扰的敏感度,让内心恢复平静,增强心理韧性。
- 艺术表达:借助绘画、音乐、写作等艺术形式来抒发情感,当感到压力大时,听一首喜欢的歌曲,让旋律抚慰心灵;或者拿起画笔,随意涂鸦,将内心的压抑通过色彩和线条释放出来;也可以写日记,把烦恼、困惑、憧憬都倾诉在纸上,梳理情绪的同时,也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内心需求。
(四)社交支持:构建温暖人际圈
- 与亲朋好友倾诉:不要独自承受“内卷”压力,向家人、朋友敞开心扉,他们可能有着不同的视角和经验,能给予理解、鼓励和实用的建议,定期与父母通电话,分享大学生活的喜怒哀乐;和好朋友聚会,互相吐槽、互相支持,在情感交流中获得力量,知道自己并非孤军奋战。
- 参与团体活动,拓展社交圈:除了竞争性的场合,积极参与一些轻松愉悦的团体活动,如兴趣小组、志愿者服务等,在这些活动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受团队合作的乐趣和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助,新的社交关系能为自己带来新鲜感和归属感,拓宽视野,缓解因“内卷”带来的狭隘人际关系压力。
大学“内卷”压力下的心态调节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内卷”的本质,剖析自身心态问题,然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认知、目标、情绪、社交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在大学这个成长舞台上,既能积极参与竞争,又能坚守内心宁静,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与蜕变,为未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基础,让我们告别盲目“内卷”,拥抱健康、